字體大小:

陰部搔癢莫忽視,小心外陰癌症

『醫師啊!我母親她老人家都一直不肯來看,她說那個地方會癢是常有的事情,自己拿以前用過剩下的藥膏來擦擦就會好。可是很奇怪,都好幾個月了,不但沒有改善,好像還抓到破皮流血,能不能請你幫她看一下這回的發炎怎麼這麼厲害?』我心想,看來這位年邁的老太太應該又是一個很『鐵齒』的病人,非到很難過是不會來就醫的。然而,在我們婦科醫師的內心深處,還是潛藏著一份擔心,深怕等一下在內診台上看到的可能是個不好處理的外陰部病變或甚至是外陰癌症。

外陰癌很少見,在婦科癌症中,它的發生率充其量排到第四位,比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都少見。外陰癌的發生平均年紀在65歲左右,這當中不乏七、八十歲以上的患者。

它的最常見症狀就是外陰部特定部位的搔癢,而且持續的時間很久。我們都知道,已婚女性的陰道感染非常多見,搔癢又是感染的主要自覺症狀之一,因此絕大多數的外陰癌病人,或者甚至包括醫師,一開始都會認為患者的搔癢症狀是陰道感染或者是停經之後的萎縮性陰道炎所致。在台灣,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們多半又保守而不願因細故而就醫。綜合以上這些因素,使得多數患者從搔癢的症狀出現到確立診斷,平均延遲了大約一年或甚至更久的時間。

外陰癌的致病原因還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因為外陰部的上皮和子宮頸外部的上皮相似,癌病變的組織型態也雷同,好發原因包括抽煙、免疫力下降、多重性伴侶、性病史等好發因子也和子宮頸癌重疊,所以一般認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在致病機轉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同子宮頸癌是從上皮病變開始,外陰癌的前身一般認為也是從外陰上皮病變經過一段時間未治療後衍生而來。較明顯的不同是患者的平均年齡比子宮頸上皮病變或子宮頸癌病人的年紀都大,而且迄今並沒有一個像子宮頸抹片檢查那樣經濟又有效率的篩檢方式來早期偵測。

在臨床表現的部份,外陰癌的患者主觀感覺幾乎都會有外陰部位長時期搔癢的困擾,另外合併有腫塊、出血、異常分泌物也偶爾會有。至於病灶的外表型態則包括潰瘍、白斑、菜花狀,或是黑色素塊狀。大部分的病變長在大陰唇上。因此,外陰部任何型態的新生潰瘍、腫塊、或色素斑塊,只要發現了最好都要切片檢查才能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至於切片下的組織學分類,和子宮頸癌一樣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占九成,其次是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及基底細胞瘤,其餘都極罕見。腫瘤的分期一般以大小及侵犯皮表的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節轉移為參考。此外,腫瘤的位置若侵犯到尿道下部、陰道、會陰部及肛門,則轉移的風險也就大增,相對的預後也就比較差。

外陰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早期的患者要接受根除性外陰切除併兩側鼠蹊淋巴腺摘除術。由於這樣的手術切除的範圍較廣,它的最大問題是術後患者的傷口照護困難,有相當高比例的患者術後會有傷口繃裂的副作用,尤其是年事已高的患者,它所帶來的疼痛及生活上的不便自不在話下。若術後發現有淋巴腺轉移,則必須再追加骨盆腔放射線治療以預防復發或遠處轉移。至於晚期的外陰癌,由於手術切除十分困難,再加上傷口難痊癒,一般建議考慮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或輔助以低劑量的化學治療,期能增加治療效果,同時也免去手術的相關副作用。

癌症治療有個一體適用的準則,那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個原則在外陰癌病患一樣重要,因為外陰癌的治療效果也是愈早發現、愈早開始治療,治愈機會就愈高。外陰癌雖然少見、臨床上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篩檢方式,但是至少它多半有搔癢的警訊、或外表上的型態變化可供患者注意,這提供了早期發現的機會。所以有外陰長期搔癢、或有腫塊、出血、異常分泌物等情形,建議患者都應及早就醫以策安全;而醫師見到外陰部不明原因的潰瘍、色斑、或者腫塊,都應考慮進一步做切片來化驗,這樣外陰癌的病情就不會被耽誤。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 陳子和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