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1015

      累積人氣

      32

      粉絲數

      2254

      回答數

      32

      文章數

SHARE的一天

張育彰醫師|精神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每天上班進到醫院大廳,總會看一眼牆上掛著的使命與願景:「效法耶穌精神,提供全人照護」,還有強調優質醫療服務文化信念的「SHARE」五字箴言,身為醫師從事的臨床醫療工作,也在如是的氛圍中展開,心裡常思索著,自己能夠體現的是怎樣的方式與過程,讓這看似樣版的理想,不僅是一句高高懸掛的口號,而是我在臺安的每一天。

 

辦公桌上擺著會診單,於是我先去到外科病房進行探訪,這是一位剛接受切除手術的乳癌患者,算是例行性的術後會診評估;還年輕的她邊啜泣著告訴我,當醫師診斷出癌症時的晴天霹靂,到後來紊亂的心路歷程,她走得很掙扎很無助,一想到家裡還年幼的女兒,害怕自己可能無法繼續照顧的自責,與面對癌病未知的治療結果,始終都是難以言喻的哀傷除了身體的治療與照護,患者的心理困擾與情緒影響同樣需要重視,所以醫療團隊也有心身醫學科醫師的參與,並非等到病人出現明顯調適障礙或身心症狀才照會,而是我們瞭解所有乳癌患者可能面臨的心理衝擊,從開始的震驚、憤怒、心情可能轉為焦慮、憂鬱,及早提供適當的診療與心理支持,協助病患逐漸接納適應,有助於疾病的治療與預後,這也就是「SENSE」感應個案需求,主動提供協助的精神!

 

會診結束回到日間照護中心,這裡是慢性精神病患復健治療的單位,除了持續的症狀治療維持病情穩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社交技巧、職業功能的退化更需要有醫療復健的訓練,從規則的出席與生活規律性訓練、自我服藥訓練、自我照顧衛生訓練、各種活動治療、勞務工作訓練、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等等,我帶領著專業團隊包括: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就業輔導員,分別擔任病患的個案管理者,為病人量身訂做個別化健治療計畫,大家彼此分工合作,為患者的困擾與問題集思廣益,同仁間在病患康復的療程彼此打氣鼓勵,這就是「HELP」幫忙彼此同心協力,發揮團隊效率的精神!

 

門診時間到了!今天有位初診的中年婦女,因為胸悶心悸多次進出急診,所有檢查報告都是正常,也就診過許多地方與科別,醫生都說沒問題要她放輕鬆,但還是會不預警的發作,更加重她心理的煎熬與痛苦,到底得了什麼怪病呢?她越講越激動,包括許多的牢騷不滿與擔憂恐懼害怕萬一症狀發作無法趕緊就醫,甚至不敢自己乘捷運!我仔細傾聽病患的抱怨,沒有急著打斷,讓她先宣洩累積的情緒壓力,然後告訴她:「這樣的不定時發作,妳一定很痛苦!」簡單的一句話讓她哭了出來,覺得我是第一個懂得她感受的醫生,這才能進行後續的診療。往往醫師急著診斷、處理症狀,只是治療症狀而不是治療病人,過程還是需要將心比心理解病人感受,就是「ACKNOWLEDGE」認同個案感受,耐心同理的精神!

 

接到急診的電話需要協助;有個身份不詳的男子在社區遊蕩干擾,被帶到醫院時儀容髒亂還不時自言自語,根據會談評估判斷,應該是個慢性化的精神病人。只是處理過程中,家屬始終不願出面,隨行的警消人員也面有難色,似乎避之唯恐不及,可以想像就如同面對那些不受歡迎、或我們不瞭解、讓我們生氣、感覺不舒服的人,我們可能會有的拒絕與逃避心理,其實,這何嘗不是種傲慢與偏見,無論病患的身份背景、社經地位,醫療都應一視同仁,尊重並維護其就醫的權利,何況是生病功能退化的弱勢患者,更需要我們發揮大愛,提供專業的照護,也就是「RESPECT」尊重個案摒除歧視,維護權益的精神!

 

另一個門診病人罹患憂鬱症多年,從前的醫師處方過不少藥物,但是治療並不規則,原來是聽別人告訴他說:藥物會上癮而且傷害身體,所以一直挑著藥物吃,也不敢讓醫師知道,詢問後發現他覺得醫師的解說太深奧,得了什麼病、吃什麼藥等相關資訊,他都不甚瞭解,於是,「聽不懂專家只好聽人家」,也影響了疾病的妥善治療;我拿出幾張圖表,簡單地用他的母語描述情緒調節的生理,然後再回到臨床症狀澄清,讓他明白憂鬱症的原因與表現,接著再逐一說明藥物的作用與可能的不適反應,告訴他後續治療的計畫與時程等,也確認他是否還有有任何疑惑,這是治療關係很重要的環節,也是「EXPLAIN」強調善用個案理解的方式,詳細解釋告知的精神!

 

忙碌後感覺除了些許疲憊,還有更多的滿足與體會,願意繼續懷著「SHARE」從事臨床醫療的服務,讓醫院的使命願景更有生命與能量,讓工作變成一種志業與期許,這是我在臺安的一天,也是「SHARE」的每一天!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