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

A:

文章來源:PChome 生活新聞 Online
在醫院裏,常常看到有很多病人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地衝進診間,一坐下只顧自說自的,也不管醫師有沒有聽懂,整個看診過程中完全說不到重點。不然就是毫無反應,或許是緊張吧!面對醫師的詢問也不知該如何回答?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於是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藥物諮詢科藥師吳宗修博士在搜尋了各種醫藥相關的病人就醫安全宣導資料,發現<康健雜誌>在93期262頁中”聰明病人就醫密碼”內容中有非常清楚的介紹,吳宗修博士提醒在患者就醫前宜做好準備,該怎麼說?要怎麼問?如何整理並寫出醫師所說的重點..等,才能在短暫的看診時間中與醫師做到有效的溝通:另外吳宗修博士更提醒患者或及家屬在就醫後拿藥時不要忘了索取用藥明細,保存就醫紀錄及結果,如有必要可徵詢第二位醫生的意見,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就醫前有四招?
◎ 說清楚
◎ 問明白
◎ 記筆記
◎ 索取用藥明細

■ 說清楚
「抓不到重點的病人就得不到好待遇,」美國哈佛大學心臟科榮譽教授伯尼.羅恩在《搶救心跳》書中提醒讀者,必須清楚表達看診的目的,因為「醫師的判斷是正確或草率,完全以病人在初診時提供的資訊而定。」
平常應該多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並把症狀記錄下來。以下是醫生問診時常問的問題,建議你在事前先想好答案,並簡短直接地回答問題,把握「抓住重點,描述清楚」的原則,幫助醫生做正確的診斷。
1.哪裡不舒服?症狀出現在身體的哪個部位?例如肚子痛,是上腹痛、下腹痛、左邊痛、還是右邊痛,可能診斷都不同。
2.怎樣不舒服?痛、癢、麻、還是痠?痛是悶痛、絞痛、抽痛、刺痛、或是像刀割的痛?有沒有合併其他的症狀(例如發燒、嘔吐),儘量找出最貼切的形容詞,讓醫生知道你的感覺。
3.不舒服多久了?有沒有特定的時間?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持續不舒服,還是一陣一陣間歇性地發作?有沒有什麼特定的時間(例如飯後、睡前、白天或晚上)?
4.看醫生前,曾經如何處理不舒服的症狀? 例如自行先吃止痛藥、冰敷、擦了藥膏、或是接受過其他的治療(包括中醫、西醫、或其他另類療法),處理後,症狀是否好轉?如果有使用藥物,必須記錄藥物的名稱和劑量,最好把藥罐或藥袋直接拿給醫生看。
5.有沒有其他的疾病?或正在做其他的治療?慢性疾病的患者,務必讓醫生知道你的治療情況,正在服用的藥品或營養品,也別忘了把完整的包裝帶給醫生看。
6.其他重要的參考資訊?例如過敏史、過去曾做過的相關檢查報告、女性正在懷孕或準備懷孕、月經生理週期……等,都可能是醫生做判斷時的重要參考資訊。
注意不要自作主張,反而害了自己。伯尼.羅恩舉例有許多直腸癌患者,常自認肛門流血是痔瘡的關係,而粗心的醫生也接受了病人的診斷,沒有做進一步的檢查確認,因此錯失了治療的時機。

■ 問明白
病人有「問的權利」,別因為自己的醫學知識不夠而不好意思開口,因為醫生可能不清楚病人的需求是什麼,需要病人多問問題和醫生溝通。當醫生的病人很多,看診的時間很短時,病人更要主動發問,保護自己的權益。
對於醫生的解釋有任何的不明白,也應該提出來,請醫生再說明一次。別怕醫生嫌你煩,為了自己的身體,臉皮厚一點又何妨。
建議事前列一張問題清單,可以避免因為緊張而忘了該問什麼,也可節省思考的時間。
1.造成疾病的原因?如何預防再發生?
2.生活、飲食、活動等方面,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3.若有開藥,應該要了解:為什麼要吃這個藥?如何才知道有沒有效?有什麼副作用?要吃多久?需要後續追蹤治療的效果嗎?
4.若需要檢查,則應了解:檢查的意義及程序?檢查前、中、後應注意的事項?何時可以得知結果?
5.若要動手術,建議和醫生討論以下問題:
‧動手術的目的?不動手術會有什麼後果?手術對疾病的幫助有多大?
‧除了手術,有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
‧必須在多快的時間內動手術?
‧手術時需要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
‧這項手術會有哪些風險及後遺症?有解決的辦法嗎?
‧手術後會有器官機能短暫或永久喪失的問題嗎?需要復健嗎?
‧手術後大約幾天可以出院?多久才能完全復原?
‧這次手術及住院,大約需要自費多少錢?
‧還可以到哪裡去徵詢其他醫生的意見?

■ 記筆記
除了看病前對於疾病資訊、問題及身體狀況的紀錄之外,看病時也可記下醫生提醒的重要訊息,例如:生活飲食上的禁忌、該注意的藥物副作用……等。
另外,也可請教醫生相關的專有名詞(例如疾病名稱的全名、藥物的學名、手術或檢查的全名),方便自己再尋找相關的資料。

■ 索取用藥明細
健保局規定醫療院所應提供病患用藥明細,包括病患姓名、藥品名稱、用量、數量、天數、服用方法、及調劑者姓名。
用藥明細不僅讓病患知道醫生開了什麼藥、該怎麼服用,對於多重疾病的患者而言,用藥明細可提供另一位醫生正確開藥的重要參考資料,避免藥物的交互作用。
就醫後還要注意什麼?

就醫後要注意什麼?
◎ 保存就醫紀錄及結果
◎ 必要時,該徵詢第二位醫生的意見

■ 保存就醫紀錄及結果
除了可以提供下一位醫生的診斷參考之外,也是保護自我權益的一種做法。
根據消費者保護基金會的經驗,許多醫療糾紛的申訴書中,多只是情緒性的字眼,病家常常無法提出具體的就醫情況,消基會常常愛莫能助。如果病家保存完整的就醫紀錄及結果,醫院就很難扭曲事實。

■ 必要時,該徵詢第二位醫生的意見
1. 請平時關係良好、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家庭醫師建議。
2. 找同一個專科的其他醫師:可以是同一家或不同家醫院的醫生。但如果是癌症,建議不要找同一家醫院的醫生,因為他們的想法及治療方式會比較接近。
3. 面臨需要開刀與否的抉擇,建議再請教非外科系統醫生的看法。例如心臟外科醫師建議你開刀,則可問問心臟內科醫師的意見。
4. 伯尼.羅恩醫師提供幾個選擇好醫師的線索,包括:願意和病人親近(例如醫生會和病人握手,或是點頭打招呼)、守時(這代表醫生是否懂得尊重病人,或是不在乎浪費別人的時間)、正面樂觀的態度、耐心傾聽、徹底詢問病史(即使門外還有許多病人在等)。

參考資料:康健雜誌93期262頁

2008-12-22 10:36:50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