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淺談老人用藥

A: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我國人口結構日益老化,於1993年已符合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數佔總人口數的7%,也就是說台灣已在10幾年前正式邁入老人化社會型態。

依據一些國內外研究統計顯示,造成老人死亡的最大殺手是心臟病、癌症、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等等慢性疾病,但因感染而死亡的比例則降低。平均80%的老人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而有50%卻存在兩種以上,所以如何評估老人的生理狀況,選擇最適當的藥品、劑量,及使用後之藥效評估、毒性、副作用等等,是老人用藥最重要的議題。

老人生理變化

藥品進入體內發揮療效,須經吸收、分佈、代謝、排泄等四大步驟,但隨著年齡增長後,身體會產生一些變化,例如脂肪組織增加;心輸出率、血漿白蛋白、內臟血流及胃液分泌的減少;胃腸蠕動減弱、肝臟酵素活性降低、腎功能衰退等等,而影響藥品在體內的結果。當然這些自然的改變,會因為個人平常的營養狀況、運動及抽煙與否、罹患慢性疾病及服藥多寡等而有所差異,即所謂身體器官的生理年齡與外表的年齡因人而異,有人雖然已80歲,但器官年齡因保養的好,可能只有50~60歲而已。

除了因吸收速率變慢或藥品易在體內蓄積而增加副作用發生的機率外,腦部血流的功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降低自我調節的能力,尤其在服用有交感神經活性(sympatholytic activity)或三環抗鬱抑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利尿劑(diuretics)、血管鬆弛劑(vasodilating agents)等類藥品時,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比例可能增加,進而增加跌倒之機率。此外因作用於細胞及神經傳導物質減少,使老人調節認知功能失去平衡,造成記憶力衰退,加上某些藥品例如解痙攣(antispasmodic)、抗巴金森症(antiparkinson)、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等會加重老人思緒混亂、神智不清等現象的發生。所以老人的用藥劑量就無法像幼童一樣以體重來計算,也因此造成老人服用一般成年人劑量時,發生副作用的機率變高。

多重就醫及用藥

一般老人慢性疾病比率高,加上醫療的可近性,病患可自由選擇就醫處所,但也因為這樣,老人可因同一疾病於多處看診,或不同疾病選擇不同醫療院所就醫,結果造成一病多藥或不同醫療院所之間藥物重複或產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增加,統計資料顯示老人因不良反應事件而住院的比例是年輕人的四倍。

就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提供的數據顯示,一般民眾平時最主要的生活保健常識來源,以電視居首位,次為親朋好友及報紙,分別為21.66%,而來自廣播、雜誌及網際網路者,則分別僅有3.16%、3.91%及2.31%,顯示目前電視節目提供多樣化之健康資訊,是大眾獲取保健常識之主要來源管道。另依年齡別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層之提升,生活保健常識來自廣播之比率相對亦隨之升高。所以老人常經由上述來源,自行添加一些保健食品如促進血液循環之補給品或維他命、維骨力等等。在美國針對2590個歲以上老人的研究顯示:年齡越大,使用的藥品種類就越多,統計上有12%的人服用至少10種以上的藥品,23%至少服用5種。而這些自行增添藥品或草藥的老年人,於看診時都不會主動告知醫師,而臨床醫師也忽略詢問,因此容易造成不良的副作用。最常見的例子為老人服用warfarin(抗凝血劑),若自行添加含銀杏萃取物時,就很容易造成出血的危險。

服藥配合性

1999年一項針對65歲以上高血壓病患服藥情形的研究顯示,病患平均在一星期中有1~2天不按時服藥。另於1995年針對577位高血壓患者的研究顯示有41.7%為錯誤服藥方式,其中又有16%認為血壓升高時才需要服藥,21.7%人認為身體不舒服才需要服藥,而認為不治療沒關係的卻佔了4%,能遵照醫師指示服藥的僅佔39.2%。所以一般老年人因身體老化,記憶力衰退,很容易發生吃了藥後又忘記而再度服用或根本忘記服用的情形。

服藥注意事項

藥物治療對老年人有很大的幫助,但由藥物引發出來的問題也很多,所以如何讓老人得到適當的用藥就變得很重要,現就用藥安全有關建議如下:

一、請臨床醫師定期評估老人經常使用的藥品,若有某些症狀已經不存在時,甚至可將藥品停用或更換更安全、每日服藥次數越少的藥品,以增加醫囑遵從性。

二、若有使用草藥、維他命、藥膏等藥品,於看診時帶來,請教醫師詢問其安全性,以免產生不良的交互作用。

三、當有新的症狀出現時,要求臨床醫師審慎評估是否跟藥物有關。

四、用藥品時,須注意看藥品標示的注意事項,並使用裝藥品的容器,將每日須服用的藥品事先分日、餐放置,避免漏服或重複使用。

五、發生任何異常狀況應紀錄並告知醫師

老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大,在發生副作用時,往往以為是發生另一個疾病而再度求醫吃藥,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因此老人用藥應以「謹慎保守」的角度來行事,最好經由專業醫師審慎評估,以低劑量開始,視病情逐步調高劑量,相信許多不良反應可避免,進而獲得安全、有效的藥品治療。


本文作者【台北長庚藥劑科技術組長 毛箴言】

本文由【長庚醫訊第三十卷第十期】提供

2009-11-18 16:06:19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