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化妝保養品裡的「起雲劑」

A:

塑化劑風波造成人心惶惶,讓民眾驚訝的,除了商人竟會黑心到把工業用的有毒物質摻入食品,還有另一個之前一知半解的事實:原來市面上販售的食物多多少少都經過添加物的加持。我們所吃進去的,遠不只身體所需的營養素,還有好多為了維持食品色香味俱全表象的化學成份。

一直以來,消費者對化妝保養品,也有同樣的浪漫想像。大家總以為花錢買到的,是滿滿的、廣告裡宣稱的神奇療效,殊不知若真的把成份明細羅列出來,真正的所謂「有效成份」佔的比列極低。這還不打緊,更恐怖的是為了製程需要、方便販售(包括維持產品穩定及延長保存期限)和增加賣相,產品內亦含有可觀的防腐劑、色素香精以及「起雲劑」。

食品裡頭所添加的「起雲劑」(clouding agent)是一種界面活性劑,可使液體易於乳化,不易油水分離,讓原本清澈透明的液體呈現雲霧狀的視覺效果。大部份化妝保養品的結構也同樣屬於乳劑(emulsion),所以也需要加入類似的物質,只不過在化妝保養品產業中多半不用起雲劑這個名稱,而統稱這些必備的界面活性物質為「乳化劑」(emulsifier)。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開始感到霧煞煞,什麼叫「乳劑」?又為什麼乳劑內一定要加入「乳化劑」呢?

乳劑,簡單來講,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相溶液體的混合物。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是牛奶,巨觀下均勻的乳白液體,其實微觀來看是數以千萬計的乳脂肪小滴溶解在含有乳蛋白的水裡。保養品中最常見的保溼乳液也是水相與油相混合之後的產物,大多乳液的結構和牛奶一樣是油小滴溶於水(即o/w,oil in water),少數則是水小滴溶於油(即w/o,water in oil)。因為人的皮膚角質層是親脂性的,要達到保溼效果不能只塗抹水狀物(這也是為何皮膚科醫師會主張化妝水沒有保溼效果),乳液必須同時具有水跟油的特性。但不管在乳液中孰為主、孰為副,大家可以想像的是油和水明明是不相溶的兩種液體,要讓兩者均勻混合在一罐產品裡,而且必須撐過運送、架上販售、被消費者買回家、開封啟用直到過期前,都不發生油水分離的慘劇,製造商勢必對產品施以某種魔法才行。

乳化劑正是這個神奇的魔法師,能作為乳化劑的物質在其分子結構上有個共通特性——同時具備親水性和親油性。乳化劑是界面活性劑的一種,它們專門在兩個不相溶物質的界面作用,降低彼此接觸面的表面張力,否則以油和水的例子來說,能量最低的自然態絕對是分成上下層讓兩者接觸面積減到愈小愈好,除非有適當的界面活性劑和其他助力(如溫度、攪拌)介入,否則很難達到理想的乳劑狀態。

在化妝保養品製程上,乳化劑的選擇是一門學問,其親油親水平衡值(HLB value)、其它化學物理特性(如pH值、帶電性、與其他內含物的反應性)、價格、毒性、生物分解性等等,皆是廠商在選用時的參考依據。此外,乳化劑的功能不僅只在乳化、穩定,許多還同時有增稠劑(thickener)的作用。依據膠體力學的Stokes Law,當連續相的密度增加時,膠體粒子的移動速度會減小,粒子間碰撞機會降低,進而有助於膠體之穩定。增稠的另一好處則與賣相有關,產品過稀會導致使用不便,容易一下子就倒太多,塗擦起來汁水淋漓;而且消費者傾向認為較濃稠的產品較滋潤、成份濃度較高,吸引他們的是試用當下的觀感,而鮮少真的去比較各產品的使用效果。

當然,乳化劑的使用在化妝保養品界完全合法,至今也尚未傳出誤摻塑化劑的報導,但此一風波仍舊敲響了一記全面省思生活習慣的警鐘。許多食品專家學者都在大聲疾呼,國人是該跳脫嗜喝飲料、嗜食加工食品的積習了,與其被每日一爆的塑毒名單搞得心驚膽跳,不如回到渴了只喝水、餓了多吃新鮮蔬果的基本面,如此一來食品業者怎樣黑心胡搞都傷害不到我們的身體。

(以上由活麗皮膚科診所/漂亮101皮膚科診所 吳佳真醫師提供)

2013-04-10 15:45:07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