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外科第122558號健康諮詢
返回上一頁-
患者信息: 女 42歲
1年多
黃元惠醫師您好:
前幾天非常感謝您詳細的回信有關乳房問題給我,
而還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想再麻煩黃醫師,
由於我這次 (右邊) 的乳房有分泌物的發現,
是因我15前 (左邊) 有一次用兩手大力去硬擠它,才有一點點淡黃色流出來,但如果只在乳頭處擠壓是不會有分泌物,平常也不會自己流出來,所以每次我去擠壓 (左邊) 時會順便擠壓 (右邊) 看看是否有分泌物,
也才會在97年發現 (右邊) 硬擠的話也有分泌物,
那是今年4月擠壓 (右邊) 它原本是淡黃色後來發現有點淡咖啡色,剛好是每半年追蹤一次就順便告訴醫師,
所以醫師才會認為現在是左右兩邊都有分泌物,也許腦下垂體有問題才幫我檢查泌乳激素,檢查結果是正常,才會在幫我把(右邊) 乳頭的分泌物拿去做細胞檢查,才發現細胞學報告是說有發現細胞有2個瘤(其實我到現在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細胞有2個瘤),才進一步先從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配合檢查,然後發現在同一個乳腺地區有3個地方感覺都有一團東西,但影像學醫師及我的主治醫師說看不出來那是什麼,所以才再幫我安排核磁共振再進一步看看那是什麼東西,而核磁共振報告出來是說只發現很多顆0.1~0.4公分不等的瘤,而影像學醫師及我的主治醫師是說他們評估都是良性瘤,所以每三個月在追蹤就可以,
不過我還有以下問題能否在請問醫師:
1.雖然醫師建議我三個月在追蹤就可以,那不知我需不需要一星期或多久的時間自己就在擠看看乳頭的分泌物顏色是否有變化,還是如果萬一腫瘤有長大相對分泌物也會有變多或顏色有變化,還是甚至不用我自己去硬擠,它會自己流出來在內衣裡,不知要如何做才好.看網路文章是說每個月最好自我檢查,不過因我不會區分乳腺及有些乳房的正常組織,每次如果自我檢查後反而會因摸到也許是正常的乳腺而焦慮不安,那是否可以每三個月給醫師做定期追蹤就足夠,不需要自己一定要每個月自我檢查而造成自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
2.因我是15年前先從(左邊)乳頭也是硬擠發現有一點淡黃色分泌物,那時就固定每半年會給一家診所的一般外科醫師用超音波追蹤,而那個幫我看15年的醫師是認為我是纖維囊腫體質之外,分泌物他認為沒關係,
直到在96年因認識一個大醫院的護士小姐,才建議我到大醫院檢查看看為何用雙手去硬擠會有分泌物,就因如此我才會去大醫院找到我現在的主治醫師,
我現在的主治醫師當初也是先幫我做分泌物抹片檢查,但抹片是正常沒有發現任何瘤的細胞,但因有分泌物醫師還是幫我從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檢查,而由於X光乳房攝影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所以醫師告訴我說可能是我的體質吧,不然已經15年若有問題早就出現了,就叫我定期做追蹤就可以,
這次我是(右邊)乳頭分泌物抹片檢查發現細胞有2個瘤(其實我到現在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細胞有2個瘤),我記得醫師當時好像是有跟我說是良性的,由於細胞學發現有2個瘤醫師才進一步從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檢查,於X光乳房攝影裡醫師發現似乎有3個地方有看不清楚一團不知是什麼東西,後來才更進一步做核磁共振看那3個位置的東西是什麼,後來核磁共振報告出來確實發現很多顆細小的0.1~0.4公分不等的瘤,請問乳頭分泌物抹片細胞有2個瘤,那如果萬一是惡性的腫瘤,不知在細胞學檢查的話能否可以化驗出惡性的細胞呢,基本上乳頭分泌物抹片檢查準確度是多少,只是參考用還是可以借此檢查來判斷腫瘤是良性或惡性還是什麼樣的腫瘤呢,因我的大姐在三年前其實也是因內衣發現自己會流分泌物,當時也是我現在的主治醫師安排我大姐先做分泌物抹片檢查發現是乳凸瘤細胞,然後在安排從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檢查,就發現在右乳頭的地方長了一顆乳凸瘤,而醫師說乳凸瘤基本上是良性的也要拿掉比較好,因會有20%有癌化的可能,當時安排我大姐開刀住院時也有幫我大姐照核磁共振,據說那時醫師總共幫我大姐左右兩邊拿掉大大小小共15顆的瘤.而且手術完時醫師還告訴我姐夫說已經盡量可以拿掉就拿了,雖然醫師有叫我大姐以後要固定追蹤檢查,不過我大姐這3年來她一直都沒有在追蹤檢查,直到最近我大姐因乳頭自己會流鮮血出來,不然就是輕輕擠一下乳頭就會流出血來,不需像我那麼用力而且還要兩手去硬擠才會有分泌物,後來醫師安排我大姐做分泌物抹片檢查發現有乳凸瘤細胞,然後在安排從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檢查,就發現在左乳頭的地方長了一顆0.8的瘤,但這次就沒有幫我大姐安排照核磁共振,只單純拿掉乳頭那顆0.8的乳凸瘤,我大姐目前已經開刀拿掉了,而開刀拿出來的瘤化驗是良性的乳凸瘤,老實說如果同樣都必須長那麼多顆的瘤,我真的很希望能像我大姐一樣,從發現乳頭流血到開刀拿掉只要3個星期就治療完成,而我卻連分泌物抹片檢查有2個瘤,但是是什麼瘤醫師也沒告訴我,只有說是良性的,
另外不知乳頭分泌物抹片檢查比較準確,還是核磁共振比較準確呢,還有我每三個月做追蹤檢查時除了照超音波外,有需要在硬擠一些分泌物檢查看看裡面是否還有瘤的細胞嗎?麻煩黃醫師能否再給我個建議好嗎,
3.X光乳房攝影跟電腦斷層是一樣的嗎?因我在大醫院是由乳頭打顯影劑後,在把乳房放在一個儀器上面然後很緊的夾起來,
我好像記得是叫X光乳房攝影,那跟電腦斷層是同一種儀器嗎?
而以乳房的檢查,目前核磁共振是最高科技的檢查方法嗎?還是還有其他更高科技的儀器,
4.我的主治醫師是一般外科,專治乳房疾病,然而有一點我比較不明白的是,那天安排照核磁共振後我就到門診要看報告,但我的主治醫師卻告訴我由於影像學的醫師剛好去開會不在,基本上他說照完核磁共振後影像學醫師會打報告給他,然後在由我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那裡有問題,因他說每科醫師有他的專長,加上核磁共振片子還要配合我之前乳頭打顯影劑利用X光乳房攝影的報告去一一判斷比對,我的醫師甚至告訴我雖然他基本的片子是會看,但還是無法那麼專長看核磁共振的影片及判斷,一定要配合影像學醫生才能把完整的報告告訴病人,請問黃醫師大醫院是真的需要這樣嗎?因我的主治醫師人真的非常的好,我絕對相信當天做好核磁共振他並不會是不告訴我報告結果如何,一般大醫院確實是需要影像學醫師打完報告給一般外科醫生甚至互相討論才能把最後總報告及評估結果後才告知病人嗎?
以上問題在拜託黃醫師幫忙,也煩請醫師勿見怪文字甚多,
非常感恩黃醫師的幫忙!!
2009-07-11 06:22:19
-
黃元惠 醫師 於 2009-07-11 08:51:15 回覆
回答您的問題之前,幾個觀念與您分享。在醫院工作20年來,我看過各式各樣的疾病、病人與醫護人員,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過與不及,在疾病治療過程,都是一種遺憾,不論治療結果如何,都可能令人不滿意。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也必然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醫護人員的存在,是為了減少及治療生老病死帶來的痛苦。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醫師治療病人靠的是師承、唸書、經驗所得來的知識與技術;科技發達之後,多了許多現代化高科技的輔助,讓醫師可以更精準的判斷及治療疾病,相對的,病人與醫師對疾病治療的成果期望也越來越高,高到希望醫師可以扮演神的角色,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事實上是,醫師也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當然有人類的無知與盲點,不可能無所不知,更不可能無所不能。治療病人與回答病人問題時,醫師所秉持的是個人所學會的醫療專業知識及個人的經驗,把自己所學會的知識與技術,盡所能的服務病患,僅此而已。
您提的問題回答如下:
1.如上次所言,乳房腫瘤首先需區分是良性的可能性大,還是惡性的可能性大,其他症狀如乳房分泌物、乳房疼痛或乳房感覺異常,屬於次要的輔助判斷。區別良性與惡性的最重要根據,是乳房硬塊生長的速度與範圍,良性腫瘤的特性是乳房腫瘤生長慢及範圍明確,惡性腫瘤的特性是生長快速、界線不明及無痛性的乳房硬塊。以您所描述的症狀而言,除了乳房分泌物,會讓醫師決定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性之外,其他的症狀,其實都是良性腫瘤的特性,如15年來,無明顯的乳房硬塊、無觸診到明確的腫瘤、超音波沒有發現0.5公分以上的腫瘤等,沒有一項是惡性腫瘤的特徵。請試著換個角度想,您擔心的是百分之一以下的惡性腫瘤可能性,為什麼忽略了您有99%是良性腫瘤的可能性呢?接受99%的可能性,正確的程度遠超過低於1%的可能性,請試著接受可能性大的診斷,不要再去擔心小於1%的可能性。定期追蹤檢查的目的,也是為了這低於1%的可能性萬一發生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乳房是為了哺乳而存在,本身是腺體的結構,生育年齡內的婦女,即使沒有懷孕,乳房也會隨月經週期的變化,分泌少量的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如果沒有特意去擠壓乳房,多數人不會發現。相對的,若想到就擠壓乳房,多數人可以擠壓出少量淡黃色或黃色的乳房分泌物,也是正常現象,且過度的擠壓乳房,有可能造成乳腺組織受傷,而出現淡咖啡色的分泌物。但是像令姊等到乳房流出鮮血才去就醫,又顯得太忽略自己身體的健康了。即使如此,檢查的結果也證明是良性腫瘤,您又何必過於擔心自己的情形呢?
3.X光乳房攝影與電腦斷層是不同的檢查儀器,X光乳房攝影可以發現細小的乳房組織變化,如鈣化點、乳腺組織量或異常乳房硬塊點,但是X光乳房攝影為平面影像,無法定位上述發現的精確位置,一般是用來做乳房疾病的篩檢工具,若發現有異常,才會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掃瞄。一般的電腦斷層掃瞄可以精確定位腫瘤的位置,但解析度約為0.5至1公分,比0.5公分小的異常,在電腦斷層掃瞄是無法看到。乳房核磁共振掃瞄,是目前為止最精確的工具,解析度達0.1公分,可以發現0.1公分以上的腫瘤,也可以精確定位,最大的問題是,醫師的手很難察覺0.5公分以下的腫瘤,即使核磁共振掃瞄看到0.4公分的腫瘤,也無法靠手術做切片檢查。換個角度想,0.4公分的腫瘤,幾乎都是良性腫瘤,就算是惡性腫瘤,也是相當早期的腫瘤,定期追蹤其變化,不會耽誤治療的時機。
4.醫療進步的現象之一,是分工精密。現代醫學也是如此,醫師不再是通科教育,而是分科教育,越大型的醫院,分科越細,每科的醫師,在自己的領域可以更專精,相對的,對別科的專長,就有可能隔行如隔山,不是很瞭解。醫學影像檢查在這幾年有長足進步,專科醫師分工的精細程度,已遠遠超過通科教育的要求,因此,不同科醫師一起討論某一位病人檢查結果,再決定最佳治療方式,在各大醫院已行之多年,對病人而言,是增加了看報告的不方便性,但是對醫療品質而言,肯定比未分科前好得太多了。黃元惠 醫師 一般外科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