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科第125410號健康諮詢

返回上一頁
  • 患者信息: 52歲

    約一年
    精液顏色略帶紅色(幾個月或半年才射精一次)次數很少
    與最近胃不舒服是否有關

    2009-09-19 21:49:34

  • 范文宙醫師

    范文宙 醫師 於 2009-09-20 19:38:04 回覆

    精血
    請參考
    某先生,近來幾次的射精後發現,精液顏色不像從前呈乳白色而是淡黃色且帶有血絲,在最近的一次中,精液甚至呈現暗棕紅色,讓他謷覺事態嚴重,到醫院找泌尿科醫師檢查,發現自己是得了「血精」,這就是精液「色彩」的疑慮。正常的精液是怎樣的呢?剛射出的正常精液呈現乳白色、黏性、含有灰白凝塊,約10-20分鐘後自行液化,變成半透明、混濁的稀薄黏液。若精液呈黃色,可能是較少的性行為次數、發炎或精液內含有尿液。服用某些抗生素、或較密集的性行為則會造成精液較透明水狀。而精液中出現血液或血塊,使精液呈現紅色或暗棕紅色稱為血精。

    在東方的傳統觀念中,精液被認為是相當寶貴的,因此血精常常嚇壞了有此症狀的男性,甚至是他們的伴侶。按照民間的腎虧理論,精血症被認為是因平日過度縱情色慾,使心脾氣弱、腎氣不足、以致血不及化精,所以性交時會出血,是個嚴重的問題。但依西方醫學而言,血精的原因除生理性血精外,大多是儲精囊、攝護腺或尿道發炎反應、攝護腺或儲精囊血管異常、攝護腺或儲精囊腫瘤、尿道外傷、畸型(異位性輸尿管)、或是身體疾病如結核病、肝硬化、血吸蟲病、白血病等等,才會引起紅血球進入精液內。其中以攝護腺發炎引起的機會最多;另外血管異常引起的血精,也不在少數,其他情況就較為少見。要提高警覺的是年紀大而有血精時,除了良性攝護腺肥大外,還須要考慮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有血精時該怎麼辦呢?血精往往會令人相當緊張,以為得到了不治之症。事實上根據統計,造成血精的原因多半是良性疾病引起,真正因為攝護腺或儲精囊癌症的機率並不常見。一旦出現血精時,應該找泌尿專科醫師為您作詳細的檢查及適當的治療。血精症的檢查包含哪些呢?一般應包含尿液檢查和精液分析,先看看是否有泌尿道或生殖道發炎的現象。再依病情需要來安排其他檢查如:

    l 尿液細菌培養:培養出何種細菌引起發炎以供對菌下藥。

    l 超音波檢查:可以檢查出攝護腺或儲精囊是否有腫瘤。

    l 肛門指診:有無疼痛、腫漲情形及是否有腫瘤。

    l 膀胱鏡檢查:看攝護腺有無血管充血及尿道正常與否。

    l 放射線檢查:如靜脈注射顯影劑腎盂攝影看有無異位性輸尿管或是尿道攝影檢查看有無尿道外傷。

    l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攝護腺、儲精囊的病灶。





    血精的治療完全依照引起的原因而定。出現血精若是生理性反應如:一、射精時儲精囊強烈的收縮引起囊壁血管的通透性改變,使血管中的紅血球滲透入精液中;二、性生活頻率低時,囊內的分泌增多使壓力升高,射精後壓力降低使血管破裂出血;三、精液中溶解組織纖維酶活性增加,使囊管壁上的血管受損而發生滲血。這類生理性血精,大多數可不藥而愈,若需要服藥僅是止血藥即可。尿道、攝護腺或儲精囊的發炎可以給予抗生素治療:攝護腺炎的療程需較長的時間約8-12週,而尿路結核須使用抗結核葯,療程至少一年。異位性輸尿管則需手術矯正;若是儲精囊的黏膜增生、後尿道血管異常或腫脹可使用女性賀爾蒙來治療,如果失敗可考慮用尿道鏡電燒異常血管;如果是良性囊腫引起,可以用針抽吸再注射葯物使囊壁粘連即可或是手術切除囊腫;但如果是癌症引起的血精則需進一步檢查與治療(須依癌症種類與分期,決定不同的治療計劃)。

    因為血精的復發率高達50%以上,如果反覆出現血精的情形,就必須接受詳細的泌尿系統檢查:如肛門指診、超音波及膀胱尿道鏡檢查以找出原因,然後針對病因治療,以免錯失發現腫瘤的良機。另外根據統計大約有10-15%的血精患者合併有血尿的情形,這需要找出發生的原因來對症治療。血精的患者停止性生活對健康並無益處,但是如果尚未充分治療,或因異常血管大量出血時,最好先暫時休息以利症狀痊癒。血精和陰莖勃起的賀爾蒙、神經、血管及陰莖海綿體並無直接關係,倒是因為血精症狀,使患者對「性」心理產生壓力,而導致心理性的陽痿,並無腎虧之說。所以只要經過適當檢查與治療並不需要特別的擔心。

    血精在泌尿科門診中並不少見,多半由良性疾病引起,只有少部份的血精是由癌症或腫瘤引起。血精並不可怕,怕的是由癌症或腫瘤引起的血精,因疏忽而延誤就診的時機。因此,絕大部份的精血症,都不會影響健康,性功能或生育。有精血症現象的人,不需驚惶失措也不應諱疾忌醫。所以,如果有血精的情形,應該找泌尿科醫師檢查與治療,以排除腫瘤、癌症的可能性,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如果檢查正常,則安心治療不必過份擔心恐懼。
  • 范文宙醫師

    范文宙 醫師 泌尿科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