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第51629號健康諮詢

返回上一頁
  • 患者信息: 21歲

    斷斷續續疼痛至少半年以上..
    近二個月連續疼痛..偶爾幾日情況較好,但天冷的早晨起床時會感覺患部疼痛
    右肩及上背部疼痛...曾看過西醫診斷為肩關節有發炎及積水現象..後看中醫診斷為肌肉拉傷及肌腱炎
    有經過中醫的復健治療..做到第二次的療程,醫生本來說做一次療程應該就會好,但做到第二次療程(累計針了九次)還無法根治,雖然感覺好了七八成,但上課久坐時仍覺得肩膀和上背部不適,且肩胛下方有一個點有悶痛的感覺,有時亦會覺得胸口悶悶的,若是這樣的話..是要繼續做中醫復健還是找西醫治療,中醫的療程是熱敷,電療和針炙...
    依照這樣的說明可否確認真的是中醫所診斷的病因嗎

    2004-10-15 10:01:55

  • 謝銘峻醫師

    謝銘峻 醫師 於 2004-10-15 16:11:24 回覆

    錄下一篇文章給你參考,看看像不像妳的問題!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是臨床上一般門診最常見的疼痛,一般辦公室工作者因長久的姿勢不良易患頭頸部、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而勞動者易患的急性或慢性背痛,絕大多數亦為背部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但常被誤診為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症,有許多老人常有膝痛無法蹲下,其原因可能只是下肢肌肉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有些病患可能因失眠焦慮,而被診斷為焦慮症、慮病症、憂鬱症、長久治療不見起色,甚至有更多病人可能因此種病症而接受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或手術。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身體局部的肌肉疼痛,同時有激痛點出現。早在1950年代,Dr. Travell 就提出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觀念:一般情況,壓肌肉某一點會痛,但沒有疼痛擴散的現象,該點稱為壓痛點(tender point);壓肌肉某一點會痛,且有疼痛擴散、甚至有肌肉的局部彈跳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則該點稱為激痛點(trigger point)。在觸摸激痛點時可以感覺到一些現象,稱為激痛點現象(trigger point phenomena),包括:按壓激痛點會出現局部的疼痛(localized tenderness),甚至傳導痛(referred pain) 、順著肌肉纖維生長方向觸診可以發現一條帶狀的條索,稱為緊帶區(taut band)、用力壓迫或用針快速刺入激痛點會出現肌肉的局部彈跳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另外若病人的激痛點相當明顯時,則可能會產生一些自主神經現象(autonomic phenomena) ,包括血液動力學方面、神經內分泌方面、及代謝方面的諸多變化。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患者常有的病症包括局部區域的疼痛,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按壓激痛點時會有傳導痛的出現,這些疼痛區域大部份出現在頸、肩膀、上肢、下背、下肢等區域。除了激痛點外,其餘的身體檢查是正常的,沒有明顯的關節腫脹或神經功能缺失,但關節活動度可能因為疼痛而減少,疼痛也可能使各區域的肌力減弱。在頭頸部位甚至出現張力性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顳頷關節(TMJ)疼痛、頸部酸痛、脖子偏斜一側等症候。
    針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的處理,除了肌肉疼痛症狀的解除外,必須包括激痛點的消除,但這些處理都只能使症狀緩解,屬於治標而非治本的治療方法。故而最重要的,應該找出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根本原因(perpetuating factors)。在問診的過程中,藉著詢問病患出現疼痛的位置、疼痛是突然產生的或慢慢形成的、最近生活習慣是不是有改變、運動習慣是否有改變等等來判定其存在的根本原因為何。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PS)的治療包括藥物、局部注射及復健物理治療,在物
    理治療方面主要包含等長收縮-放鬆運動(isometric--relaxation exercise); 指針(finger acupuncture)即缺血性壓迫法(ischemic compression)藉打破收縮—缺氧惡性循環,使疼痛症狀減輕 ; 電療(electrotherapy)、熱療(thermotherapy)、按摩(massage)可以立即得到良好的疼痛緩解效果,臨床上多配合其它治療一起使用。

  • 謝銘峻醫師

    謝銘峻 醫師 骨科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