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內科第80952號健康諮詢

返回上一頁
  • 患者信息: 38歲

    從早上打完流感疫苗起十二個小時後開始發燒最後診斷確定是川崎症,心臟動脈血管左邊腫大至0.4MM
    川崎症
    一月十六日早上施打流感疫苗(巴斯德)晚上開使發燒,一月二十一日經醫院抽血急性發炎指數178,慢性發炎指數120,尿液裡驗出白血球,眼睛紅,肛門脫皮,發燒從38度爬昇至41度,且燒不容易退,全身紅疹很癢,嘴唇紅,手掌,腳掌腫脹,醫師給予免疫球蛋白醫治,之後草莓舌,手腳指脫皮,生殖器前端紅,脫皮,蛋蛋也脫皮,心臟也出現動脈血管腫大,確定是川崎症,在流感藥單上關於副作用部份有一個極罕見會引起血管發炎,川崎症就是一種血管發炎的疾病,請問這是不是因為施打巴斯德流感疫苗的藥物不良所引起的反應,我的小孩之前身體也都健康幾個月沒去看過醫師了,連感冒也都沒得到,為什麼只打了個流感疫苗就變這樣,那日後的流感疫苗是不是都不能施打了,請告訴我為什麼好不好,因為製造商寫到這些副作用,這代表雖然極罕見並不是就沒有人這樣對吧,一個心痛的媽媽

    2007-02-12 18:38:23

  • 馬志豪醫師

    馬志豪 醫師 於 2007-02-13 18:04:35 回覆

    大馬醫師提醒你,川崎症致病原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或細菌的感染造成,引發自體的特殊免疫反應進而引起全身性血管發炎,醫學上又稱急性發熱性黏膜皮膚淋巴結徵候群,是日本川崎醫師在1967年,首先發現有一群嬰幼兒,在臨床上出現(1)高燒不退超過五天,同時有(2)結膜炎、(3)口腔黏膜發炎和草莓舌、(4)頸部淋巴腺腫大、(5)全身皮膚出現紅疹、(6)四肢末梢浮腫在急性期過後,手指和腳趾也會脫皮等現象。這些病童在急性期和恢復期,也常常併發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炎,有一部分甚至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不過到目前為止,川崎氏症仍以日本人、台灣人和中國人等東方人較容易發生,在西方人則比較少見。

    川崎氏症的治療,目前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如果早期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差不多在5﹪左右;如果沒有給予免疫球蛋白,則發生的機率可高達20-25﹪,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避免發生合併症有很大的助益。另外,在川崎氏症恢復期,常會有血小板增高的情形,這時給予低劑量(3-5毫克/每公斤體重/每日)的阿斯匹靈,則可達降低血小板、預防血栓的發生。服藥時間的長短看冠狀動脈發炎的程度而定,並定期追蹤超音波。

    至於疾病與施打預防針有沒關係,本人不作評論,而且很難定論,有時候會有時間上的巧合,有時感冒發燒,剛好在預防注射之後不久,其實跟疫苗一點關係也沒有,至於有無此病例報告,可能要勞煩各位先進查察了,不過全世界有大約二十例的病例報告在施打B型肝炎後發生血管炎,都是十六歲以上,只有一位是嬰幼兒。

    任何藥物都有其副作用,難道就因噎廢食嗎?大家可以想想,因為以色列有人打流感致死,雖然後續證明沒相關,不過今年打流感的人就明顯減少了,可是反過來說,今年冬天在台灣可已經有四例流感死亡重症病例了呢!

    請繼續追蹤心臟超音波,早期發現治療,相信預後相當好,另外請持續服藥,加油喔,辛苦了這位媽媽。大馬醫師祝福妳新年快樂,並對於延遲回覆妳的問題深表歉意,以上答案僅供參考,請跟你的醫師討論,並勿延遲就醫。^_^
  • 馬志豪醫師

    馬志豪 醫師 於 2007-02-14 15:35:25 回覆

    1)應與流感疫苗接種無關.2)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原名皮膚黏膜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係由日本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Tomisaku Kawasaki),於1967年首次提出;迄今,雖然各種病理生理機轉,病程了解的很透徹,但真正的病因仍未明,一般認為是多因素與免疫血管發炎感染等有關係。目前診斷的標準是六個主要症狀出現五項或是四項加上出現有心臟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neurysm),即可確定診斷。好發於四歲以下的乳幼兒。六項主要症狀分別為(1)五日以上持續發燒(2)四肢末端的變化:急性期:手足硬性浮腫、掌蹠或指趾先端的紅紋。回復期:指趾部膜樣、落屑、肛門周圍可見脫皮現象。(3)不定形發疹。(4)兩側眼球結膜充血。(5)口唇、口腔所見:口唇發紅、草莓舌,口腔咽頭粘膜呈瀰漫性發紅。(6)急性期出現非化膿性淋巴結腫脹(大於1.5公分)。 3)有關川崎病的資訊,可上馬偕醫院網站查詢.(www2.mmh.org.tw) 保健園地---小兒心臟科---常見的小兒心臟病--川崎病. Thanks! 4)請繼續回診請教你的主治醫師.

  • 馬志豪醫師

    馬志豪 醫師 小兒內科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