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謎樣的疲勞病 歇歇吧,可別累壞了!

根據統計,在內科門診的病患中,約三分之一抱怨有疲勞的感覺,而造成疲勞的疾病很多,如肝炎、糖尿病、腎臟病、貧血、心臟病、慢性肺病、內分泌機能減退、風溼病、癌症、慢性感染及精神疾病等。當醫師排除了這些問題後,如果疲勞的感覺仍是那麼強烈且持續好幾個月,就有可能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現代病,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喪命。有人將其定義為由於長期慢性疲勞而誘發的猝死,即“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累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過勞”誘發致命疾病
  
在競爭十分激烈的當代社會,人們的疲勞感正在蔓延,最流行的問候語由10年前的“吃了嗎”變成了如今的“吃力嗎”。不少35歲-50歲的社會精英每天都在為幸福美好的生活打拼,卻不知一種名叫“過勞死”的疾病正向自己襲來。
  
中年正值人體的轉軌階段,是具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背景疾病發生的危險時期。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積累的疾病已“冰凍三尺”,逐漸產生影響,但人體自身的補償機制尚需等到老年時期方能形成。這一時期,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隻要遇到過度疲勞等誘因,就容易產生嚴重的後果。而且造成猝死的前5位原因--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都是隱蔽性很強的疾病。據統計,50%的心肌梗死病人平時隻會偶爾出現胸悶和胸痛的現象。疾病的隱蔽性蒙蔽了過勞者,釀成惡果。

“過勞死”就是在慢性疲勞綜合症基礎上發展、惡化的結果。而慢性疲勞綜合症,是以持續或反覆發作至少半年以上的虛弱性疲勞為主要特徵的症候群,特點是從生物學上(指臨床體檢、化驗等)查不出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但自我感覺很累,工作時無精神,生活中缺少樂趣,而且常伴有抑鬱、焦慮等情緒反應,也就是處於一種似病非病的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疲勞、營養不良、運動不當、心理不健康等都會導致亞健康狀態。可以肯定的是,在亞健康人群中,如果長期疲勞得不到消除,就會過勞,而過勞往往是疾病的前奏。有專家認為,亞健康的許多問題其實是身心問題。有資料指出,亞健康狀態起於心因的約佔85%。因疲勞、壓力、挑戰或挫折等心因性原因引發,以疲勞不堪、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失眠等身心失調為主要表現的似病非病狀態,可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或亞健康狀態,進一步發展為過勞,或進入亞臨床狀態,直至引起疾病。

在我們的周圍,不缺乏這樣的“工作狂”:他們早上班,遲下班,整日整夜地工作,連星期天、節假日也不休息。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嚴重損毀健康,甚至發生“過勞死”。“過勞”現象已從上世紀80年代中年知識分子迅速滲入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這些人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恰恰也是“過勞”肆虐的集中地帶。

如何面對慢性疲勞症候群

人體就像“彈簧”,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產生永久形變,導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個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彈性,不要超過它的彈性限度。因此,適當的休息和減壓是保持“彈力”的良方。“過勞死”隻能預防。“累”病沒有特效藥,病程越長越難治,病程要是超過三四年的話,治療會相當困難。勞逸交替才能保持彈性,增加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都要學會調節生活,短途旅遊、瀏覽名勝、爬山遠眺,開闊視野,呼吸新鮮空氣,增加精神活力,忙裏偷閒聽聽音樂,跳舞、唱歌,觀賞花鳥魚蟲都是解除疲勞,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勞症的精神良藥。

一般而言,在患者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以前,已與此疾病纏鬥長達好幾年了,且常伴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看過的醫師一個換過一個,不斷的在換醫院及尋找方法來救治他們。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很有效的藥物可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過去十幾年來,根據國外的經驗,最成功的治療法包括:充分的休息與適當運動、均衡的營養、個別症狀的減輕、提供精神支持,及幫助適應慢性病情的挑戰。

慢性疲勞症候群不是絕症,一旦發生,除了醫師及家人的幫忙外,應學習去適應它,了解這必定是漫長且需要長期的抗戰,懷抱著希望和目標,你將發現完整的健康生活仍是可期待的,但在此時不該只是等待,而是應該好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