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回歸「全人」醫療 才是身心合一的精神所在!

文�國泰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 陳國華醫師

常有朋友、病人問我:身心症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指以身體上的症狀來表現情緒及心理上壓力的一種症狀。而且大多數患者常只注意到身體的不舒服,很少察覺到真正的原因與潛抑於內心的壓力情結。而身體症狀百百種,那一種才與心理有關?其出現的方向為何?

我們說壓力是一股能量,它會在體內尋找出口,當心臟循環系統較弱時,症狀就從此而出,常可見心悸、發熱、胸悶等;若集中在肌肉系統,則會出現發抖、背痠、脖子痛、頭痛等現象;若神經系統不佳,則耳嗚、暈眩、失眠、憂鬱、焦慮都可能發生。這些不適症狀其實就是身體正在跟我們說話,要我們注意傾聽、正視;如果繼續忽視不管,身體某處一旦罷工,大病就來了!這就是身心合一論的精神所在。

隨著醫學不斷進步,身心合一論的健康學說已經逐漸被接受,許多病在今日都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其症候及發展過程;身心合一論也為許多不明病症找到了答案,告訴我們: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壓力是否調適得當,才是生病與否的重要關鍵。生病必有原因,從本質上去改變,才符合全人健康的精神。目前整體健康的觀念又重新被重視。但在整個醫療現實環境下,醫學分工愈來愈細,每個醫師所專精的僅限本枓,甚至只是本科中的一小個環節(譬如小兒科中的腸胃部分)。其好處是醫學朝專科、次專科化發展,醫療可以更細微、有效;然而過度分科又難免有「見樹不見林」的缺點。這些迷思包括:

♁忽略了「全人醫療」的理想

譬如患者,因為腫瘤合併憂鬱、失眠、焦慮而求醫,結果醫師只開刀割除腫瘤,另方面的情緒、心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手術雖然順利,患者回到家後,情緒、神經問題慢性化、複雜化,反而更難治療。

♁分科精細化之後,大部分民眾反而不知道看那一科才正確

能夠第一次就「對症掛號」的並不多,以「恐慌症」患者為例,大概都要「遊歷」過心臟科、呼吸胸腔科、內分泌科等,每一科重複問診、檢查,浪費了很多時間之後,才發現原來身心、精神方面的毛病,期間患者所受的煎熬、折磨,不是他人所能體會的。

♁身心功能互相影響的現象,易被忽視

許多心理壓力影響生理狀態,或生理狀態干擾心理平衡的困擾,在過於強調專科治療之下,往往難以被了解和處理。

文獻研究指出,有某些特質的人,特別會以身體化的症狀來表達其情緒障礙,而且比較無法聆聽「身體語言」。這些特質包括:強迫完美型性格、老人、較低教育程度、從小承受心理、社會壓力較多及身體多病多痛者,這些人的身體訊息,有賴專業醫師幫忙聆聽與解讀。

健康是一個由內至外,由外至內的平衡狀態,不管所看到的是病痛的外在或內在,都不是單純、獨立的,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前因後果、體質因素加上生活方式的影響;免疫系統和身心調適的失衡等等各方面,若僅治療其中一項,潛在因素沒有排除,痛苦還是不能解除,以後一樣會反覆發作,一樣無法根治。因此一定要兼顧身心各方面,做到「內外兼備」,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患者看成「病」人,而要當作病「人」來對待;不要將患者和他所患的病變成一個醫學名詞,只有回歸「全人」醫療,醫藥的功效才能完全發揮,患者也才能真正解除痛苦。
本文作者:陳國華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