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慢性腎功能衰竭 老中醫建議每日散步1~2小時!

文�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慢性腎功能衰竭是多種慢性疾病造成,使人體在排泄代謝廢物和調節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等方面出現紊亂的綜合症,預後嚴重,臨床上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小動脈硬化等最為常見。根據慢性腎衰臨床表現,中醫常於「關格」、「癃閉」、「尿毒」等病證的記載中進行辨證治療。

本病在其他慢性病,特別是慢性腎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病位在腎,且常累及心肝脾胃等臟器。脾腎虧虛、濕毒內停是發病的基礎病理,外感、飲食失調、勞倦、房事不節等則是其常見的誘發因素;初期多為脾腎氣虛或氣虛陰兩虛,水濕不化,證情尚輕;繼則陰陽氣血俱虛,濕濁益甚,氣滯血瘀,最後濕濁釀毒、挾瘀堵塞三焦,或上淩心肺,陰竭陽亡,導致死亡。

由於慢性腎衰竭病情進展十分緩慢,加上腎臟具有較強的代償能力,早期不易確診,易於忽略。有慢性腎炎病史者,應提高警覺,及早診斷。本病臨床表現較為複雜,涉及各系統。如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暈頭痛以及常見的高血壓、貧血等,晚期可出現廣泛性出血傾向、嚴重電解質紊亂、少尿甚至無尿等危險徵象。

中醫治療認為慢性腎衰的基本病理為脾腎衰敗,水濕、濕熱、瘀血內蘊,演變過程是因實致虛,治療時應標本兼顧,因此,扶正祛邪應是治療腎衰的根本法則。慢性腎衰由久病遷延而來,以脾腎兩虛為主,治療時應維護腎氣和其他內臟功能,重視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更導致了腎氣不足。故此,調理脾胃為治療本病重要的一環,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慢性腎衰也不例外。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的長處主要是運用通腑降濁、清熱利濕、補脾益腎等措施,保護了殘存的腎功能;運用活血化瘀藥,可以改善腎臟的瘀血狀態,增加血液供應,有利於受損腎的恢復,還可抑制血小板凝聚,有利尿、降尿素氮的作用。

對貧血的治療不是採用一味蠻補之法,而是通過調理脾胃,化濕行氣,解毒降濁,補益脾腎等措施,著跟於整體,減輕了消化道症狀,增進食欲,達到改善貧血的目的;通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糾正失衡,提高了免疫力,改善全身狀況。

慢性腎衰患者大多數食欲低下,全身狀況差,故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待脾胃功能改善,食欲增加後,方可漸進補益之物。老中醫趙紹琴認為治療慢性腎炎要以清化溼熱,活血化瘀為主,且尿蛋白的處理要食用低蛋白食物,避免腎絲球的再次破壞,並每日散步一之二小時,加強身體的鍛鍊,實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意見。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