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來無影,去有蹤」腦中風定期頸動脈健檢!

近日氣溫遽降,各大醫療院所急診室平均增加約一成的腦中風病患。腦中風的發生常是一瞬間的事,卻會終身留下程度不等的後遺症,也使得銀髮族們對於腦中風的「來無影,去有蹤」產生高度恐懼。銀髮族們害怕中風,但對預防腦中風具把關成效的頸動脈超音波卻長期在銀髮族的健檢項目中缺席。台灣腦中風學會副秘書長張豐基醫師特別呼籲具腦中風危險因子的民眾,於進行年度健檢時,都應主動將對腦中風篩選具指標意義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列入健康檢查項目中。

腦中風「來無影」?

依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十二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而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更高於任一單一癌症的死亡人數。其中佔腦中風病患總數八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最新調查顯示,雖然全台超過5成以上的銀髮族,每兩年至少定期健康檢查一次。然而,僅有10%的人曾將頸動脈超音波列入健檢項目中。張豐基副秘書長認為,一般銀髮族常進行的健檢項目,如抽血、驗尿、X光檢查或腹部超音波等,對預防腦中風的效益頗低,反倒是頸動脈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才能呈現血管粥狀硬化的情形,是對於腦中風具有篩選效果的健檢項目。由於頸動脈超音波為非侵入性的檢查,檢測時間僅需20分鐘,且準確率高,張豐基醫師特別推薦銀髮族將其納入健檢項目當中。

頸動脈說明圖

案例一:75歲的陳可人先生,一向有進行健康檢查的習慣,今年二月於大陸探親時,突然感覺一陣暈眩,警覺性高的陳先生隔日立即至杭州市三醫院的血管外科進行檢查,這才發現原來自已的頸動脈阻塞率已達75%,而暈眩此一症狀正是小中風的前兆,若不及時解決,隨時會有腦中風發作的可能。因為比較放心台灣的醫療品質,陳先生一家人連夜從大陸返國就醫。等到狀況穩定後,就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頸動脈支架手術,而原本困擾陳先生的暈眩等症狀,也在手術後完全消失。

陳先生因有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因此特別注重自已健康的維護,每年均進行年度健康檢查,因所檢查的項目均無異狀,所以一直以為自已很健康。直到自已發生小中風後,才了解原來自已雖每年健檢,但在「預防」腦中風上,自已卻沒有檢查對項目。

案例二:73歲的王先生在第一次中風前,身體從無不適,更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史,民國88年11月突然在家中中風送急診,住院一星期後出院,此後為防止頸動脈狹窄率增加,便每半年進行一次頸動脈超音波檢測。

王先生雖然兄姐皆曾中風,但因自已無病無痛,所以一直覺得自已是健康一族,根本不覺得自已會中風,也因此對於健康檢查一直採不定期健檢的態度,第一次中風後,才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性,並了解到頸動脈狹窄原來會隨年齡而增加,為防止悲劇再度發生,王先生現在已經成為「定期頸動脈健檢一族」,並在去年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的檢查,發現了腦血管的異常病變,得以進一步預防及治療。

預防腦中風 不僅要固定健檢 更要驗對項目

已有多年糖尿病及心臟病病史的陳先生,因為害怕長年的慢性疾病會使自已成為腦中風的受害者,因此每年都會進行年度健檢,也由於所檢查的項目其結果都很正常,所以除了原有的慢性病外,一直對自已的健康很放心,直到今年一月份於大陸發生小中風,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已先前所進行的健檢竟無法為自已的腦中風把關。今年73歲的王先生,雖然兄姐都罹患腦中風,但因身體少有不適症狀,也無慢性病病史,因此,一直認為自已是「健康一族」,對於健檢也是不定期進行,直到民國88年突然在家發生無預警中風後,才了解原來自已並沒想像中的健康。由於頸動脈狹窄率會隨年齡而增加,為預防第二次中風的發生,王先生現在每半年就會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測。

張豐基副秘書長強調,定期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測,是遠離缺血性腦中風的最好篩檢工具之一,凡是年滿50歲以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有抽菸習慣的民眾,都屬腦中風的高危險群,應該將頸動脈超音波列為健檢的必要項目。一旦發現頸動脈狹窄率達60%,應立即尋求神經內科醫師的協助,除了服用傳統的抗血栓藥物外,必要時再由神經放射科醫師或心臟科醫師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例如採行低侵入性、低風險性,成功率高達98%的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或是傳統的外科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都可降低頸動脈狹窄所可能引發的中風機率。
本文由【台灣腦中風學會】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