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精神醫學中的變色龍,常「悲觀」的人容易患有身心症!

文�柳營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王盈彬

「身心症」在綜合醫院的病人族群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簡單的說是一群受心理因素密切影響的生理疾病,相關的身心醫學所牽涉的範疇乃以一個生理疾病為基礎,討論及處理可能影響此生理疾病的精神疾病、情緒徵候、人格特質、偏差行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最新的身心症診斷分類,乃根據其影響方式的不同,大類為四個主要向度,分別為,心理因素影響生理疾病的病程;心理因素影響生理疾病的治療;心理因素增加生理疾病的罹患率;心理壓力引發的生理反應促發或加重生理疾病症狀。臨床上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憂鬱症影響急性心肌梗塞、腎衰竭的預後;焦慮狀態加重了腸躁症的症狀;病態性的否認罹患癌症所需接受的治療;壓力促發消化性潰瘍;A型人格特質加重了心肌梗塞的罹患率;壓力產生的焦慮反應加重高血壓、壓力性頭痛的症狀。

談到「身心症」,就一定要了解壓力對身體功能的影響,因為主觀或客觀的壓力,常常是身心症的連動因子。壓力會影響到身體各主要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等,用以應付產生壓力的原始情境,一旦壓力過度或過長,又沒有紓解的管道,生理過度負荷的警訊會隨之而來,如經常出現頭痛、頸部僵硬、全身酸痛、心悸、胃腸不適、失眠等,心理上出現持續的焦慮、憂鬱、緊張、恐慌等,也就是提醒你,壓力太大了。這些生理徵候與許多疾病的引發或控制相關,如冠心症、糖尿病、高血壓、心律不整、下背痛、關節炎、偏頭痛、氣喘、消化性潰瘍、乾癬症等,甚至更有研究發現壓力跟癌症的相關性。
  
另外一個常常與身心症一起討論的族群是身體型疾患,其症狀的變化也常常與心理因素相關,這些病人常有一些較不持續的身體症狀,如耳鳴、頭痛、頸部僵硬、全身酸痛、口乾舌燥、心悸、胃腸不適、頻尿等,卻無法在臨床檢查中,找到確定的生理疾病診斷,他們也常常出現焦慮、憂鬱,或恐慌的精神症狀。因為單一臨床症狀與相關疾病的關連性大,病人常常要求重複且精密的檢查,在分科精細的醫院中,他們可能看過各科醫師,並與臨床醫師產生許多意見的衝突,最後來到精神科門診,常像是鬥敗的公雞,有滿肚子的苦水。

以上兩族群的病人,在生理及心理症狀重疊的當下,常常選擇最可能的生理病因求診,但常常出現病情起伏,不易控制的特質。正因為身心症或身體型疾患與壓力及心理因素的處理有密切的關係,除了原本生理疾病的治療或生理症狀的評估外,合併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評估,加上相關藥物治療及心理調適,成為控制治療品質的重要方向。

隨著新年度的開始,許多人面臨不同的壓力:新年度計畫、親友聚會、公司籌辦春酒、學生開學等,都有可能影響生理的變化,除了多關心自己的身心狀況,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及充足的睡眠,少吃多鹽、多油的食物,配合適度的運動,保持穩定的身體機能外,與你的精神科或心理醫師談一談,調整及處理可能的壓力,必要時加上專業的治療,除了可減少以上疾病的發生,更會在無形中,增強你的抗壓力。

參考資料

社會適應指數: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配偶死亡:100
 離婚:73
 重要親人死亡:63
 重大身體疾病:53
 結婚:50
 工作被辭退:47
 生產:40
 轉換工作:36
 職位調整:29


壓力適應分數:
 一年累積超過200分,得到身心症的機會大增。
 樂觀的面對壓力,比悲觀的態度,罹病機會較低。
本文作者:精神科王盈彬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