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家庭內相互傳染的感染病—無胃幽門螺旋桿菌,無潰瘍!

文�宏恩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自從「胃幽門螺旋桿菌」於1982年由澳洲醫師Warren以及Marshall從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罹患者的黏膜中分培養出來以後,爾後眾多的醫學中心對胃幽門螺旋桿菌在基礎學上以及臨床實務上積極的研究,使得人們對消化性潰瘍眾多的成因重新有個不一樣的觀點,而顛覆先前認為消化性潰瘍是由於胃酸過多、壓力過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與嗜好所致的普遍觀念。

事實上,在1982年胃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之前,在先前臨床上已有些蛛絲馬跡呈現出來,其認為「胃疾病」與「細菌感染」是有某些程度的關係。

故事是這麼說的:話說早在1892年,就有學者觀察到在哺乳動物胃內有螺旋狀細菌,且證實這種螺旋狀細菌可由貓或狗傳染給鼠。後來又有學者在人體死後病理解剖時發現,癌性胃潰瘍表面有螺旋狀細菌的存在。直到1939年,Doenges對242例屍體的胃黏膜施行細菌染色檢查發現竟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胃中存在螺旋狀細菌;後來亦有學者報告宣稱在「胃潰瘍」以及「胃癌」個案中這種螺旋狀細菌檢出率是相當高。但在1954年,當時有位名叫Palmer的胃腸科泰斗,報道在其一千病患中的1180個胃活體切片病理組織檢查中,未發現有這種螺旋狀細菌,並在全球各地相關各大學會報導,就這樣地以前的臆斷也就被從此否認,以後也沒有人對胃存有螺旋狀細菌一事再研究探討下去,真誠屬可惜又遺憾(尤其對Doenges本人而言);此外,由於當時醫學觀點是認為胃是處於「高酸」環境,任何細菌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下來,因此胃本身被認定是一個「無菌器官」,而組織學檢查所發現的胃黏膜上的螺旋狀細菌,只是由於檢體在取樣過程中被污染。因此,胃內有螺旋桿菌感染的事實,整整被耽擱將近九十年之久。雖然,在1975年又有醫學家描述胃潰瘍本身的胃上皮細胞黏膜存有具有鞭毛螺旋狀細菌,但也僅止於想想說說罷了。

自從1982年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以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均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同時也發現消化性潰瘍的復發與胃幽門螺旋桿菌未被根治或再感染有直接因果關係關。

關於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目前研究認為人類是唯一傳染源,人與人之間傳播是唯一傳播途徑,可能經由為「糞─口途徑」,或「口─口途徑」傳播;也有研究報道宣稱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水源有關。由最近幾年來的研究,亦指出家庭成員間的親密接觸,也會造成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由此証明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確存有家庭聚集的現象。因此,若民眾自身是一個胃幽門螺旋桿菌被感染者,除了要極積接受抗生素治療之外,同時也應關心您周遭親友(尤其是同居及同桌共食者)的健康,並建議其接受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以確實做好預防保健的工作。

事實上,消化性潰瘍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密切關係,以往有「無胃酸,無潰瘍」的理論,或許處於現代文明社會中亦要強調「無胃幽門螺旋桿菌,無潰瘍」的說法。

總之,認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傳染病」也不為過的。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