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再婚家庭之結構重建:學習「習慣」另一半與孩子之間!

文�國軍北投醫院臨床心理師 朱憶華

任何一個婚姻在初期階段,總有許多需要去適應的,相信每個結過婚的人都有深刻的感受。對於再婚的家庭,則除了夫妻雙方之外,若尚有前次婚姻的小孩一齊走入新的家庭,則對於新的家庭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來重新整合新的家庭。

首先,如何將家庭的成員互相介紹,是家庭形成之初的重要課題,在討論再婚之初,雙方應先與對方的子女認識,以免孩小有突兀的感覺,而不知如何適應新的家庭;另一方面,與孩子有血親關係的一方,應扮演另一半與孩子間溝通的橋樑,雙方婚前亦應就雙方對孩子管教之理念及兩人的價值觀(如對於金錢使用的看法等)等進行了解。若對方的孩子係委由他人照顧,亦應與照顧者詳談,以了解孩子的特性,俾減人或降低當進入新家庭後,因家長和孩子特性差異過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摩擦。

對於再婚的雙親而言,不但在婚姻中要與另一半學習習慣對方,也要幫助孩子適應新的家庭,但幫助並不表示放任,而是對於家庭中的規則儘量予以明確訂立,並且確實遵守,若是發現孩子在遵守規則上有困難,需修改規則也要作明確說明,這樣的目的,不但使孩子能明瞭遊戲規則,降低其不安全感,並可確立家庭成員公平、互信的規制。

當繼父母與孩子間產生爭執時,父母親要在行動上表現支持繼父母,除非對方請求出面處理,否則不宜中途介入,即使覺得在處理上有不妥之處,亦不應當著孩子的面前討論,且討論時心裏要有所準備,即使對問題處理有任何不當的地方,也是因為缺乏處理問題的要訣,或是基本看法不同所造成,而這些問題將可由討論後找出解答,切忌因孩子的問題而造成雙親間的爭執,因為如此非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會徒增家庭成員間的壓力,使不安全性昇高而已。

也許,有人會質疑再婚家庭的紛擾找尋專業的幫助能有何助益?專業人員就像是整理問題頭緒的人,有時再婚家庭的父母親並不是沒有能力處理家中的問題,但加入自己的情緒時,可能會使問題解決的有效性降低,而且在處理紛擾的家中事件時,再婚者所需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肯定,此種需求,可能在親友間尋求支持,但有時卻可能增加問題的複雜度。不論如何,作父母是不斷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而孩子需要的是愛、溫暖及父母的引導。因此,作為再婚家庭的父母,以此原則必能找到重建家庭的道路。

﹝個案說明﹞

一、求助緣起:

媽媽表示自己帶小蘋來之前先來和醫生談談,三年級的小蘋這一年來功課逐漸退步,也愈來愈退縮,媽媽擔心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沒說,經詳細詢問,媽媽表示自己一年前才帶著五歲的弟弟及小蘋嫁給與媽媽共同建立服裝工作室的新爸爸,新爸爸有個較小蘋大一歲的姊姊及較弟弟小一歲的妹妹,平常四個孩子吵吵鬧鬧的,但媽媽都儘量做到公平,但因妹妹及弟弟小,而姊姊功課表現較小蘋好,且媽媽也擔心對姊姊太嚴厲會落人話柄,故對小蘋較嚴洛,談話中,媽媽也表示有時覺得負擔太大,同時要顧及工作和四個孩子,自己有時會難過得感到自己快崩潰了,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二、會談觀察:

經過討論後,決定將全家邀請至基金會,分別處理爸媽及孩子的問題。在父母親方面,治療師鼓勵媽媽在爸爸面前提出自己的擔心,並與爸媽一同討論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如何在家中訂立分工計劃,使每個人都能參與家庭的運作,而減少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感覺。

三、問題分析及治療:

至於小蘋,先進一步對她做個別的評估,發現小蘋對於情緒的反應是用退縮來表現,而在四個孩子之間,的確有相互競爭的存在,於是在開始時,設定計劃先讓孩子們能學習表現自己,但不競爭的態度,並讓爸媽了解每個孩子天生資質不同,依他的能力訂立不同的標準,並讓孩子們了解他人與自己不同,可以從兄弟姊妹的身上截長補短,另外,也經由這種比較,讓孩子了解爸媽對他們訂立不同的標準乃是因為他們不一樣,而不是不公平。

至於小蘋的畏縮,在一次扮家家酒中,發現小蘋扮演的爸爸不准孩子哭或發脾氣,經更進一步詢問,小蘋才說出在來和媽媽及新爸爸同住之前,爸爸不允許他哭或笑,若有情緒表現出來,爸爸都給予重罰,小蘋學到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只能以畏縮來表達,於是以後的遊戲中設計較有情緒表達的遊戲,並告知爸媽在家中也鼓勵大家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難過,即使表達的不恰當,也留在事後討論。

四、治療結果:

在爸媽逐漸掌握該如何和孩子們訂立規則,及如何和他們共同討論事情後,再加上找出了小蘋的心結,而小蘋漸漸發現以往的禁忌是多餘的,發現自己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若是表達不恰當時,爸媽會教她而不是隨意懲罰她。慢慢的,小蘋有了安全感,功課也逐漸變好。因為家中有明確可遵循的規則,兄弟姊妹間也就相處的愈來愈好,媽媽也不會再因為不知該如何處理孩子們的紛爭而煩惱不已,爸爸也因為參與了孩子的成長而頗感高興。畏縮的小蘋,經過十一次的家庭諮商及個案輔導後,逐漸展露她天真的笑容,勇於表現自己。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