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名人雅士們防治憂鬱症,不只是「精神科醫師」的責任!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 方勇駿醫師

近來由於一些知名人士罹患憂鬱症或自殺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媒體報導,特別是也有精神科醫師疑似因憂鬱問題而輕生,使得社會大眾對憂鬱症及自殺的問題更加關注。

根據國外統計數字,憂鬱症在一般人口中的終生盛行率高達10∼15%(也就是說,大約每1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憂鬱症),而憂鬱症患者中又有大約15%最後死於自殺,尤其老年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更高。憂鬱症不只是造成病患本身的痛苦、家屬照顧的負擔,也造成整體社會的經濟生產能力下降、醫療費用支出增加。

要確定診斷憂鬱症,必須依靠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判斷,並不是心情不好就等於憂鬱症。但是有憂鬱症的病人不一定會告訴醫師自己心情不好,反而經常是抱怨睡眠問題或其他身體症狀,造成許多一般科醫師在診療病患時經常忽略掉憂鬱症的可能性。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的調查研究顯示,在確定診斷為憂鬱症的門診病人當中,有70%是因為失眠問題來看病(其中的42.9%在看精神科以前,先找一般科的醫師拿安眠藥,吃了至少一個月,但沒有明顯改善,才轉而尋求精神科協助),有23.3%是因為做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病因的身體症狀,才想到要找精神科求助。經過抗憂鬱藥物的治療,四週後,這些病患有53.3%其憂鬱症狀的嚴重度可減少50%以上,有62.5%其睡眠問題也得到改善。

一般科醫師在憂鬱症防治上相當重要,如果遇到病患有睡眠問題或找不出病因的身體症狀,應該想到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只要多花幾分鐘詢問病患的情緒是否低落、生活中是否有壓力或煩惱,第一線的醫師就可完成簡單而有效的篩檢。

目前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普遍上都不錯,只要病患願意規則服藥,憂鬱症的病情就可以得到相當大的改善。透過這些方式,一般科的醫師與民眾都可以在憂鬱症防治上,協助精神科醫師一臂之力,盡可能減少憂鬱症對個人及社會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