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月經週期的幕後功臣「黃體素」─談黃體期缺陷疾病!

文�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 江其鑫醫師

在不孕症的病人中,會遇見某些有規則月經,做完不孕症檢查,如子宮輸卵管攝影發現兩邊卵管通暢,先生精液檢查顯示精子數目及活動力正常,經期間賀爾蒙檢查也正常,理論上應該可以自然懷孕,卻仍有不孕及經常流產的病人,這些暫時歸類於不可解釋的不孕症病人中,若排除技術上的問題(如同房時間不對,夫妻聚少離多等),必定存在某些生理或病理上的障礙,而黃體期缺陷疾病正是其中常見的一項,若細看這類病人的基礎體溫表,雖有高溫的雙向變化,但高溫期較短(短於十一天),隱約透露出某些訊息,但是基礎體溫表並不能完全診斷此種疾病。

黃體期缺陷疾病的診斷方法雖然有許多種,然而都比不上在黃體期間檢驗黃體素的血中濃度及子宮內膜切片檢查準確,可是目前對黃體素的血中濃度值究竟多低才能懷疑有黃體期缺陷疾病仍有不同的意見,子宮內膜切片檢查是目前最準確的診斷工具,藉由黃體期間,子宮內膜生長由病理專家在顯微鏡底下,判斷有三天以上的延遲,則可確定診斷,但此種方法大費周章,並非大多醫院所能辦到,因此到最後,基礎體溫表還是最簡便的折衷方法。

黃體期缺陷疾病可發生在3%至10%的不孕症病人或25%至60%的重覆性流產的病人,特別是在吃排卵藥(clomid)的病人更有高達20%至50%的機會有此症狀。黃體期缺陷疾病的影響,不僅在黃體形成不良,肇因於黃體素分泌不足下,會影響子宮內膜,使胚胎無法著床,或著床後胚胎發育不良而流產,也會影響子宮頸黏液阻礙精蟲的活動,在黃體素與女性激素的平衡失調下也會影響輸卵管的活動與功能,究竟那些原因造成黃體期缺陷疾病,卵泡本身的異常發育、壓力、泌乳激素過高,甚至內膜異位症都是可能的原因。

目前改善黃體期缺陷疾病仍是以補充黃體素為主,可在尿液中測出LH升高後三天或基礎體溫升高後三天開始用藥,可以口服,肌肉注射或陰道塞劑,對其它原因所造成的黃體期的障礙,如排卵不佳,卵泡發育不良,泌乳激素過高,內膜異位症等必要時都要加以治療。


本文摘自台北長庚婦產科月刊(中華民國86年3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