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存活率超過80%!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外科 陳瑞良醫師

根據衛生署統計報告,癌症的死亡率中大腸直腸癌位居第三位。且世界各地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原因可能與全國衛生教育普及、國民醫藥知識增加、診斷儀器進步而發現更多之病例有關。一般而言大腸直腸癌較易發生於年紀大者,但近年來年輕病例似乎有增加之趨勢。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識這個疾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其存活率非常高,治癒率更超過80%。

發生率

1. 性 別:男女相近。
2. 地域性:開發國家發生率最多,開發中國家發生率次之;
     第三世界國家最低,東方人又較西方人少。
3. 年 齡:從40歲開始隨年紀增加而增加,75歲達高峰。
4. 大腸直腸癌主要為腺癌,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最多,
     降結腸最少見,其餘發生於升結腸、橫結腸。

大腸的構造為一長管狀的構造,長約1.5公尺,位於人體腹腔的週邊及骨盆腔的後方。大腸的範圍泛指迴腸與盲腸交界處的迴盲瓣開始延伸至肛門。依照其部位由右至左,依序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其主要的基本功能為:1.吸收水分、2.大便儲存及排便。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1. 初期症狀並不明顯。
2. 可能只有出血及腹痛。

一般來說,右側大腸管腔較大且殘渣為液體狀,其主要症狀為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貧血或隱隱作痛。左側大腸管腔較窄且殘渣為固體狀,其主要症狀為大便習慣改變、血便、大便便細、裡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貧血及體重減輕

大腸直腸癌的病因

1. 飲食:對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有較高發生率
 ;而對榖類、高纖維食物消耗量多的族群,發生率較低。

2. 潰瘍性大腸炎:此類病患比正常人易得大腸直腸癌,許多研究指出患
 有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30年後有50%的病人會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3. 患有克隆氏病的病人,有20倍的機會比正常人容易的大腸直腸癌。
4. 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的病患,年齡達40歲時,約有80%的病患會惡化
 為大腸直腸癌。
5.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其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高於一般人。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一般醫師會詢問病人及家族的病史並做完整的身體檢查及檢驗,包括:
1. 肛門指診:可做初步的診斷。
2.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時,需進一步檢查來確定。
3. 結腸纖維鏡檢,可由肛門一直檢查到盲腸及小腸開口處並作組織切片
 檢查。
4. 下消化道攝影術:病人要接受鋇劑灌腸,此種檢查可協助醫師發現腫
 瘤或其他不正常區域,可與腸鏡相為協助互補。
5. 腫瘤記號(CEA):又稱腫瘤胚胎抗原,是從大腸直腸細胞分離出來
 的蛋白,為正常細胞所沒有的,其血中濃度大腸癌的發生而提高,臨
 床上,用於偵測大腸直腸癌有否復發之用。
6. 其他檢查:腹部超音波、胸部X光、腹部電腦斷層攝影(CT)、正子
 放射斷層攝影。

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學及預後

大腸直腸癌中95%皆為腺癌,臨床上為便於計畫及了解癌症侵犯的程度,分為A、B、C、D、四期:

 A期:癌細胞侷限在腸壁的粘膜層及粘膜下層,未達肌肉層且無淋
    巴轉移。五年存活率超過90%

 B期:癌細胞已侵入肌肉層或漿膜層,但無淋巴轉移。
    五年存活率70%

 C期:癌細胞已侵入腸周圍的淋巴組織。
    治癒率35%

 D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如肝、肺等處預後差低於20%。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主要為外科手術切除治療

1. 早期大腸直腸癌,外科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療方法,手術切除
 範圍包括切除主要病變處及鄰近大腸組織,並同時切除腫瘤附近的淋
 巴結,在顯微鏡下做病理檢查,以便更精確了解癌症分期如癌症已侵
 犯淋巴結,可能已散播到身體其他部位,此時病患需要更進一步的治
 療。

2. 輔助性化學治療則針對大腸直腸癌術後預防轉移而使用的,也用於緩
 解腫瘤無法完全切除之病人的症狀,或是控制腫瘤的生長。

結論

1. 大腸直腸癌之發與飲食及部分腸炎及家族性有關,
 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多吃高纖維質的食品
2. 罹患潰瘍性大腸癌的病人,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3. 40歲以上之民眾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每2∼3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4. 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腹部不適、貧血、
 腹部腫塊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