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再多的檢查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病因,談不方便的祕密!

文�彰化縣鹿港鎮鹿基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 周昆慶

便祕指的是大便次數減少或糞便乾燥難解,一般兩天以上無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但健康人的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根據統計約50%的正常人,大便次數為每週三次到每天三次。由此可見,必須根據本人排便習慣和排便是否困難,才能對有無便秘作出判斷。

便秘按病程或發病方式可分為急性與慢性便秘;若依照有無器質性病變可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變秘;以糞塊積留的部位而可分為結腸和直腸便秘。結腸便秘就是指食物殘渣在結腸中行進過於遲緩,而直腸便秘是指糞便早已抵直腸,但滯留過久而未被排出,故又稱為排便困難。

便秘的診斷並不困難,但為明確瞭解便秘的原因,除仔細詢問病史,病狀和作全身體格檢查外有時尚需作進一步檢查。如糞便檢查、直腸指檢、大腸鏡、大腸鋇劑檢查、及大腸排空檢查。

處理時,應找出便秘原因以後,去除病因或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後,使病人了解排便的生理,並糾正或防止病人經常服用瀉藥或灌腸習慣。

若是單純性的便秘,可多進食或適當調整食物,增加含纖維較多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並多飲水,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建立良好的排便條件反射。

全身的衰竭或腹肌功能衰弱者,則鼓勵病人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練,以增強腹肌、膈肌、提肛肌等肌力。若有停滯在直腸內的乾結糞便宜用手指挖出。神經衰弱的患者,可適當使用鎮定劑,倘經上述處理乃未奏效的頑固性便秘患者,可酌情給予瀉藥。

《醫學小百科》便秘如何治療?

便秘是一種症狀,患者往往依自己的觀念對便秘下定義:有的人認為沒有天天排便就是便秘,有的人認為糞便量太少,排便時有困難,沒有便意或是解不乾淨,排便時疼痛、糞便太硬,或是需要使用瀉劑甚至灌腸才能排便的就是便秘。

絕大多數便秘的患者可以藉由高纖維食物如:穀類、麥片、全麥麵包、蔬菜水果,以及增加水分攝取,獲得良好的改善。生活形態的改變對便秘的改善也有幫助。高纖維飲食除了能改善便秘以外,對降低膽固醇、減少大腸直腸息肉、腫瘤以及痔瘡的發生也有幫助。高纖維飲食可能需要持續幾週甚至或幾個月之後,便秘才能獲得改善。

但是縱使長期服用高纖維飲食,也不會有刺激性瀉劑過度使用或濫用後造成的依賴及傷害副等作用。其他的瀉劑、灌腸劑或栓劑只能在大腸直腸專科醫師的建議及追蹤下使用。教導患者培養在每天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對改善便秘也非常有幫助。藉由生物回饋訓練,有些患者能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不足的問題,便秘也能因此而獲得緩解。

只有很少數的患者需要藉由外科手術來治療便秘,但是效果不一定盡如理想。便秘雖然常見但是仍應請教專科醫師,儘可能找出原因,即使無法治癒,也希望以最佳的療法予以緩解,來提高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於自由時報 健康醫療版 E29(95.06.04)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