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近代流行病學當道!談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病」的關係!

文�彰化縣鹿港鎮鹿基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黃俊雄

早在100多年前,學者發現人類的胃可能存在致病的細菌,1983年3位澳洲醫生馬歇爾(Marshall)、華倫(Warren)和毛利斯(Morris)為了要証實這項推測,拿自己做實驗吞服這種細菌,果然發生了胃炎,開啟了細菌與腸胃道疾病的研究之門,並榮獲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往後陸續的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大都寄生於胃的前庭部尤其是靠近幽門的地方,外觀呈螺旋桿狀因此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它不僅可引起胃炎,統計至少70%胃潰瘍的病人和90%以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都可發現這種細菌。

後續研究更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粘膜相關淋巴組織胃淋巴瘤(MALT Lymphoma)及胃癌的形成有關,詳細關連目前仍研究當中。

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在內視鏡檢查的時候,在胃的前庭部靠近幽門的地方夾取兩塊胃組織放在試驗玻片上24小時,利用幽門螺旋桿菌能分泌尿素酵素將尿素分解成氨而使指示劑變色的特性,若試驗玻片的顏色由黃變紅則判斷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和細菌培養檢查,準確度和敏感度均有不錯的結果,但由於較耗時間,臨床上較少使用。抽血檢查雖能偵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抗體,表示曾有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過由於無法分辨出是現在的感染或是以前的感染,臨床應用效果不大。

尿素呼吸試驗(urea breathing test,UBT)則不具侵襲性,安全性高,通常用於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後,評估其療效。但由於須具核醫設備且檢查價錢昂貴,目前只有大型醫院才有設備。

一旦確立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併用兩種抗生素的三合一療法,約有90%的病人可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學者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根除之後,消化性潰瘍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其復發率明顯的降低了,且粘膜相關淋巴組織胃淋巴瘤的腫塊變小甚至完全消失了,甚至合併胃出口阻塞症候群的患者,也因此大幅改善阻塞情形,胃的排空變得通暢無阻!

近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容易發生在低度開發的國家和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推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很可能是經口感染散播的;所以注重飲食衛生、養成便後洗手和飯前洗手的習慣,當可有效預防感染和散播。


本文轉載於自由時報 健康醫療 E28(95.02.17)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