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幼童感染「沙門氏菌腸胃炎」防止病從口入,勿吃生食!

近來,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門診發現幼童腸胃炎病例增加,症狀是發燒、腹瀉與嘔吐才來就醫,經抽血與病菌培養,研判幼童感染「沙門氏菌腸炎」。小兒科潘品合醫師提醒家長,預防幼童感染沙門氏菌,第一、注重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第二、要養成洗手的習慣;第三、不宜吃生食;第四、奶瓶確實加熱消毒並用煮沸過的水沖泡。

潘品合醫師表示,最近門診幼童腸胃炎之病例明顯增加,住院中較嚴重的患者,以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居多。一名一歲三個月的王姓男童、十個月大的謝姓男童,與十一個月大的王姓女童,三位病童皆是發燒、腹瀉、嘔吐來院就診,經抽血、糞便檢查與細菌培養後,研判罹患「沙門氏菌腸炎併菌血症」,血中有長沙門氏菌,且均屬於C1血清型感染。

「沙門氏菌」是種格蘭氏陰性桿菌,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水、家禽與食物如牛奶、雞蛋與肉類等,加上它對熱的耐受力很強,依據研究顯示,在70℃時,需5分鐘;60℃時,需15分鐘;55℃時,需60分鐘才能有效殺死它。若不小心食用遭受污染的水,或未經煮熟的食物,有可能受感染。但是否會發病,須視食入的細菌數量與個人的免疫力而定。

潘品合醫師說明,感染「沙門氏菌腸胃炎」的高危險群以五歲以下兒童、老人家、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長期服用大量制酸劑者;它的傳染途徑,經由口、糞傳染,潛伏期6至72小時不等。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肚子痛、腹脹、腹瀉等,常見的併發症有脫水、休克、敗血症、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甚至腸穿孔等

沙門氏菌腸炎治療方面,採取支持療法與症狀緩解為主。潘品合醫師說,根據研究發現,及早以口服電解液補充因腹瀉造成的脫水,可有效避免病情惡化;禁食時間,嬰幼兒與營養不良的患者,不宜超過8小時,因為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可促進腸黏膜絨毛及早修復。若是幼兒有持續性嘔吐、嚴重腹瀉情形,則改由靜脈點滴注射,補充其水分和電解質以控制病情。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要有效遠離沙門氏菌的不二法門,就是避免吃生食、未經煮熟的蛋,並確實養成洗手的習慣。若是家中幼童出現發燒、腹瀉等情形,應及早就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