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從排泄物看嬰幼兒健康,腹部(順時鐘)按摩促排便!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李威德主治醫師、呂志忠教授

正常的排泄情形,分成小便與大便:

(一)小便:

多數新生兒於出生後24小時內會有第一次的小便,若初次小便有延遲的現象則必須注意是否有先天性泌尿系統異常、腎臟畸形、脊柱裂或包皮閉合等情況,嬰兒的尿液有時會因尿酸含量較高而呈粉紅色甚至出現結晶,常常會被誤認為出血,但這是一種良性狀況,不用擔心。正常餵食狀況下的新生兒,每天至少要解六次以上的小便,偶爾淡黃或如水。

(二)大便:

新生兒於出生後二至三天內會解胎便,此時的胎便是一種墨綠色帶黏稠感的糞便,其原因是含有膽綠素的關係。到了大約第四天過後糞便則由墨綠色轉為黃綠色近咖啡色,稱為轉形便。再過了三至四天,吃母奶的寶寶大便會呈淡黃色且帶有顆粒的稀便,而吃牛奶的寶寶大便則為淡黃色,有時帶點綠的軟糊便。

通常來說,吃母奶的新生兒排便次數會比吃牛奶的寶寶每天多四次以上不等。若嬰幼兒的排便次數於短期間增多或減少,但體重仍維持正常,其實無須擔心其健康狀況是否異常。一般說來,嬰兒大便的形狀與次數約要到二星期至五至六個月後才與一般成人一樣,台語稱為撿屎。

異常的大便排泄症狀

(一)嬰兒解出灰白色的大便:

如果有這種情形發生,可能是肝炎或是更嚴重的膽道閉鎖,要趕快到大醫院請兒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要趕快速到大醫院請兒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以期能儘早找出病因,早期治療。

(二)腹瀉(略水便樣)症狀處理方法:

若嬰兒的排便次數增多且糞便呈液狀或糊狀,即為腹瀉的症狀。腹瀉所引起的症狀包括發燒、脫水、腹痛或腹脹。

目前一般腹瀉的主要治療原則,是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水而不是單純的使用止瀉藥。止瀉藥的服用並無法將體內的細菌或病毒消滅掉。相反的,若無大量的水分將細菌或病毒與大便一起排出,存在體內的細菌或病毒會繼續繁殖,繼而影響腹瀉的情形。更甚者,若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內,恐會造成敗血症,所以小兒科醫師主張儘量不用止瀉藥。

(三)血便症狀處理方法:

發燒的嬰幼兒如果於糞便中出現了血水,有可能是細菌性腸炎(沙門氏菌、痢疾…)在作祟,而這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血便大多會自行康復,嚴重者看情形由醫師以抗生素做治療。若高燒不退且血便情形依然持續出現,小孩則須做大便檢查及細菌培養以確定病源。

(四)便秘症狀處理方法:

便秘(常與秘結混為一談),實際上是指小寶寶的糞便過硬不易排出。若是有便秘的情況,可以按摩嬰兒的腹部(順時鐘)及每天定時用棉花棒在肛門口搔癢以刺激排便。對小寶寶來說,此時若輕易選擇大人常用的灌腸藥或瀉劑來處理,是相當具有危險性的。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五期(95年10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