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停經後婦女骨架形同海砂屋,一旦跌倒如同觸動地雷!

骨質疏鬆症深深威脅停經後婦女,唯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世界骨鬆日針對停經後婦女所做的焦點訪談卻發現,罹患骨鬆的更年期婦女,幾乎全數都等到骨頭痠痛、甚至發生骨折後時才就醫治療,就算沒死於髖骨骨折,到了七十五歲後,大多因骨質流失,脊椎嚴重駝背變形,不良於行,形同被軟禁。為響應骨鬆日並瞭解骨鬆病患的醫療需求,特別針對一群五十五歲以上骨鬆症女病患進行深度焦點訪談,並將結果提供給多位醫師,傾聽更年期停經後女性病患的內心世界。

其中五十五歲的吳女士,身為單親媽媽,為了撫養兩個孩子,在高爾夫球場上擔任桿弟長達十八年,在一次健檢中,她發現自己罹患骨鬆,但卻不知骨鬆的可怕,為了家計不斷在球場上奔波,直到兩年前一次跌倒,讓她脊椎骨折,必須接受骨水泥灌漿治療,向來排斥吃藥的她,直到在醫師鼓勵下,按時服藥,不久後,才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從訪談中發現,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骨鬆女性中,大多都是到了出現疼痛才就醫,而且就醫後,很多病患者是自行到藥房去買藥吃,只有少部份是採用醫師建議用藥。更糟糕的是,有些病患錯以為「骨鬆是無法改善的」,錯失治療最佳時機。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陳文哲理事長表示,骨鬆患者一跌倒往往會導致髖骨骨折,而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甚至高達15%∼20%,與第三期、第四期乳癌死亡率相當。

陳文哲理事長建議,停經後婦女應該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七十歲以上的男性可能也需要受檢,而骨鬆性骨折高危險群的婦女,更應提早接受篩檢。骨密度的測定可以正確預測短期骨折的風險,骨質疏鬆的治療則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在老年人或是停經後的婦女,骨鈣質的流失速度會增加,每年流失速度可高達3∼5%,這個族群的人,光是補充鈣質並不能停止骨質的流失。

由於骨鬆症藥物要價較高,目前健保局僅針對已發生骨鬆性脊柱或髖骨骨折的病患給予給付,其他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需要以自費方式來用藥。一般民眾常花許多錢來購買保養關節軟骨的食品(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疼痛與僵硬的症狀,陳理事長表示,這類食品、藥品雖可舒緩關節不適的症狀,但是否能夠真正減緩軟骨退化,在醫學上的證據仍然有限。然而骨鬆症的藥物療效相當明確,更該廣泛教育骨鬆病患花錢使用。

日前國際骨鬆基金會提出警告指出,全球有五成以上骨鬆病患無法持續用藥,此一情況若不改善,光是亞洲地區,未來五十年內將有高達三百二十五萬人發生髖關節骨折。這次病患訪查中希望醫師能提醒用藥的重要性,多灌輸用藥觀念,解釋藥物的功能。而七十五歲以上的骨鬆女性,大多因骨質嚴重流失,加上關節退化,導致駝背及雙腳腿部、腳跟變形,雙腳像被「鐵絲綑綁」,疼痛不已,令她們不良於行、日夜煎熬。她們也大多不敢自行外出,深怕不慎跌倒,人生就將走向終點。

骨痛是病患最常見的骨質流失徵狀,當病患反應用藥不便的情況下(包括忘記用藥或是用藥不適感),有近六成的醫師會選擇換藥,在考慮用藥頻率及方式時,絕大多數的醫師認為自己的病人應該較喜歡使用一個月ㄧ次以上之長效口服或注射型雙磷酸鹽的給藥方式,並且六成以上的醫師認為提供一個月以上用藥一次,將能增加病患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對於改善骨鬆病狀更有效果。

在治療病患的同時,有近一半的醫師認為最需要加強的是對於病患的衛教工作。陳文哲理事長認為:「治療骨鬆是一條需要持續奮鬥的路,如何幫助病患安穩地走向安全、健康,是醫師面臨的ㄧ大課題。」這更突顯了醫病關係及醫學倫理的重要性,醫師是否有提供充足的用藥知識及衛教觀念,是否能創造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再再挑戰了治療骨鬆的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