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生命的根本起源於「基因」認識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

文�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 劉安邦醫師

(一)何謂遺傳學?

中國有句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父母親的特徵會藉由染色體的傳遞表現在下一代身上,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遺傳學的目的就是研究這項法則作用的原理。1865年奧國傳教士孟德爾研究皺皮碗豆與光滑碗豆雜交數代後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提出孟德爾定律,是近代遺傳學的開山始祖;1962年華生博士和克立克博生因提出去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股螺旋結構,奪得諾貝爾醫學獎以來,更為近代遺傳學開啟了分子生物學的大門。

目前遺傳學在各個領域已有十分蓬勃的發展,包括: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遺傳學和生化遺傳學等,每個領域都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在診斷遺傳疾病時非常有用的工具。

(二)遺傳的形式有那些?

根據孟德爾早期的所究,父系和母系各提供一個遺傳因子,來控制子代的特徵表現,違些遺傳因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勢因子,祇要一對遺傳因子中,存在一個強勢因子,即可表現出這個因子所帶有的特徵,我們稱之為顯性遺傳;反之,弱勢因子的表現則需在一對遺傳因子中皆為弱勢因子,我們稱之為隱性遺傳。

換言之,表現顯性特徵的子代,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要表現出顯性特徵;而隱性特徵的子代則未必有同樣表現性的父母親,這在我們從事遺傳諮詢及優生保健工作時,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除了孟德爾的顯隱性遺傳方式外,還有多基因遺傳方式,即根據遺傳因子的多寡,決定特徵表現的強弱,另外還有一種位於決定性別的X染色體上的遺傳因子,我們稱為X連鎖遺傳;X連鎖隱性遺傳基因,祇會表現在男性子代身上。另外還有一種遺傳形式是還不十分清楚的粒腺體疾病。

(三)何謂遺傳的諮詢?

遺傳諮詢是結合臨床醫師,遺傳學家、諮詢工作者的力童,針對已知或疑似遺傳性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的做一個完整的評估,利用臨床上的經驗,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上的方法來研究這項疾病在家族中的分布情形,及其遺傳形式,進而評估後代得病的機會,或者減少已得病者發病的嚴重性。

(四)何謂周邊神經?

我們將人體的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與周邊神經系統,所謂中樞神經系統是指神經細胞本體所在的腦與脊髓,而周邊神經又稱末梢神經系統則是指神經細胞纖維離開細胞本體後往外延伸到身體各個部位所構成的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負責處理周邊神經所傳回的各項外界訊息,並負責思考,及發出各項動作的指令,而周邊神經的功用則是負責將外界的訊息輸向中樞神經並將中樞神經的命令送到各個部位。

周邊神經的功用祇負責神經各項訊息(我們稱為動作電位),所以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分為兩個部份,一是由細胞本體延伸出來的組織,我們稱為軸索,動作電位的傳導就走利用軸索膜內外的電位差異來達到傳遞訊息的目的;另一個結構則為包在軸索外面,由許旺氏細胞的細胞膜,層層包裹所形成的髓鞘,在一段髓鞘閒有裸露的軸索叫蘭氏結(Node of Ranvier),有髓鞘的神經,利用動作電位在蘭氏結上跳躍式的傳導可以使訊息的傳遞更加迅速;簡言之,神經的結構就像一根電線,中央的銅絲是軸索,外包的塑膠是髓鞘,因此神經的病變,根據侵犯位置的不同,有軸索性病變與髓鞘病變。

(五)神經病變有什麼樣的症狀?

我們依周邊神經功能的不同可分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及自主神經。周邊神經系統在出現障礙時會有以下的特徵(1)常常左右對稱,(2)愈長的神經愈容易受侵犯也愈容易表現徵狀,因此常常是由末稍梢逐漸向身體中央逼近。

如果受侵犯的是運動神經現象,最主要是末梢肌肉的無力,在手上的表現是:拿不住筷子,挾菜老是掉下來,字愈寫愈難看,左手拿碗也會常常翻倒;在足部的表現是:走路發生問題,特別是走在崎嶇的路上更容易摔倒另外穿拖鞋時,鞋子常會掉下來。除此之外,發病一段時間之後,患者會有肌肉萎縮的現象。

如果侵犯的是感覺神經,患者會從末梢開使喪失對溫度、痛的感覺,會有受傷而不自知的現象,同時也會步履不穩,另外有些患者會出現灼熱、刺痛等異常感覺。有些患者則會出現陽萎、流汗減少以及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說患者由床上坐起時會出現頭暈目眩甚至昏厥的現象,以上這些現象表示自主神經系統出了問題,而這類的患者有時也會發生腹瀉、便祕以及排尿困難等問題。

(六)如何診斷周邊神經病變?

要診斷周邊神經病變,最簡單也是最正確的方法是神經電氣生理學的診斷,包括神經傳導速度與肌電圖;另外還可以做神經切片。

神經傳導的檢查方法則是利用電極刺激皮膚下層的周邊神經,誘導其產生動作電位,再將記錄電極放在神經末梢或其所支配的肌肉上記錄這些動作電位,藉由示波器上顯示出來的波形及時問差,來判斷神經病變的種類與計算神經傳導速度的快慢,由於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查危險性不高,且不具侵犯性,因此可用來作為篩檢周邊神經病變的利器,但這項檢查祇能應用在幾條特定的感覺與運動神經,而肌電圖則是利用肌肉的電氣生理學變化,間接判斷神經受損程度。

至於神經切片則是直接切取周邊神經做活體切片,可以神經病變的種類,另外若能加上組織化學或免疫染色等方法則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神經病變的致病機轉,而電子顯微鏡的檢查,也是一項不可忽咯的重要工具。

(七)如何記綠完整的遺傳病家族史?

一份記錄完整的家族史對於遺傳性疾病的診斷與研究非常重要,一般人或者遺傳疾病患者,最好能夠詳細的記錄自己家族中的病史,為了記錄的簡潔同時不失其完整性,我們常用圖例來描繪樹狀族譜。有了樹狀族譜後,除了對尚存的族人詳加記錄外對於已死亡或在遠地的家屬,則可根據其病史,及過往症狀來推測其是否也罹患相同的遺傳疾病。

(八)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病變有那幾種?

這裡所談的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是指原發於神經纖維結構障礙的問題,不包括其它已知代謝性疾病所引起的續發神經病變,依侵犯神經的不同,可約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Hereditary Motor Sensory Neuropathy,HMSN),另一類是遺傳性感覺自主神經病變(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HSAN)。

前者又可依遺傳性特性,基因位置、發病年齡、臨床徵狀及電氣生李理學檢查發現等,再細分為七型,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型及第二型,又叫巧口-瑪利-吐司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其中第一型更是為常見的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另外(HSAN)可分為四型,都非常少見,臨床上大多以感決異常,流汗失調及姿勢性低血壓為主。這些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學術上的統計與研究,在臨床上的應用有時頗為困難。

(九)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的發生率有多少呢?

由於這類疾病的發生率十分低,因比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以最常見的巧口-瑪利-吐司氏病為例,在西挪威的盛行率約每十萬人口有三十六人,美國新堡(New Castle)地區則為每十萬人口有四點七人,至於在在臺灣則缺乏完整的統計資料。

(十)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的治療

由於目前為止我們對於遺傳週邊神經疾病的致病機轉並不十分了解,因此並無一定有效的治療方法發展中的「基因療法」也許可以替遺傳性疾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除此之外,復建治療是條可行之道,對於運動神經病變在早期我們可以給患者一些職能治療,做些增加肌力,及訓練精細動作的運動,如果病情再惡化,無法靈活的運動關節,則應如強患者關節的被動運動以免關節攣縮變形,造成疼痛,到了末期,患者完全臥床,則應注意翻身、按摩,避免褥瘡的形成,同時要給予胸腔護理;如果患者有了感覺上的障礙則應對末稍肢體加以保護,以免造成傷害,若患者有灼熱,麻木及刺痛等不適感覺,則可考慮給予止痛劑或抗癲癇劑等藥物,在自主神經系最主要的問題是尿瀦留、便祕與姿勢性低血壓,前兩者可給與膀胱訓練及排便訓練,至於後者可藉由姿勢改變來訓練血管張力的反應。

一般而言,遺傳性周邊神經疾病所造成的問題並不十分嚴重,但對罹患者而言,仍是十分困擾的問題,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因此復建治療與遺傳諮詢才是目前的可行之道。


新聞資料來源:花蓮慈濟醫院
本文作者:慈濟醫院劉安邦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