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疝氣不用ㄍㄧㄥ,雙網膜修補術告別疼痛

很多人對『疝氣』一詞仍覺得陌生,簡而言之:即腹壁組織(如筋膜、肌肉等)的強度喪失且產生間隙,從而使腹腔內組織或器官(如腸子等)由此間隙凸出,其位置可發生於腹部的許多地方,當然,嬰幼兒時期所發生的腹股溝疝氣則是另起因於所謂Processus Vaginalis──相似於成人的腹膜囊袋(Peritoneal sac)結構的持續殘留之故。

傳統手術易復發

西元1804年,Cooper醫師首先對成人型疝氣提出幾種好發的原因,這些也同時是引起腹腔內壓力增加的原因:例如咳嗽、肥胖、長期便秘、懷孕、腹水及不當的重力負荷等,因為長期腹壓增加的結果,導致腹壁肌肉及筋膜脆弱、疏鬆,終而產生間隙,一旦造成間隙,其治療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手術修補』。

以往所流行的修補方法如:Bassini、Ferguson、Halsted、Shouldice、Mc Vay等,無非都是把間隙兩側的組織直接以縫線拉攏縫合,這雖然讓間隙缺口不復存在,可是其腹壁張力卻因此而增加,並且愈大的張力更代表患者術後的疼痛也愈嚴重,將來再度把組織拉扯裂開、引起疝氣復發的機會也愈大,據統計此者復發率約在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之間,以往很多患者懼怕開刀當然是跟術後的疼痛有關,有些人寧可循求坊間所謂的『疝氣帶』,終日如束褲帶般地從皮膚外頭壓迫著疝氣的凸出位置,其結果不但導致皮膚磨損潰爛,更因為時機的延誤而使疝氣缺口日漸擴大。

無張力修補強化組織

西元1989年,Lichtenstein等人發表了有關疝氣所謂的『無張力修補』的新觀念,並針對1000例疝氣患者用單層網膜施以『無張力』的修補術,在追蹤一至五年之後,發現其復發機率竟然是零,因此,到了2001年美國疝氣醫學會上已無人再提及直接縫合的疝氣修補術了,大家已普遍接受此『無張力修補』的新觀念,此修補法的發揮當然要藉重於人工網膜的應用,它可以使組織更強化,按照巴斯卡的壓力原理,此網膜若置於腹壁肌肉與腹膜間(也叫做腹膜前空間)的話,效果會更加卓著。

新術抗壓力強

尤有甚者,研究人員再接再勵,於西元1998年又研發出雙層網膜的修補材質,透過特殊的專業技巧,兩層網膜其一可置入主要的﹝腹膜前空間﹞,另一層則覆蓋在肌肉層的上方,如此一來,不但可造就組織雙層強化及抗壓力效果,大大地降低疝氣的復發率至1%以下,而且患者不必再擔負任何因傳統方法直接縫合的張力所引發的劇痛,這使得許多原先裹足不前的患者,也都欣然毫無畏懼地親赴手術台,基於可使組織更強化、疼痛更減輕這兩項超優點;數年來,雙網膜修補術已成為疝氣治療的第一選擇。


新聞資料來源:臺安醫院
本文作者:臺安醫院 蔡尚達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