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使用網路也會上癮?成癮評估工具帶你了解真相

許多家長會問孩子的網路行為偏差到底有沒有成癮,許多研究中也提到40小時/週以上的網路使用者可能是網路者,但是成癮者到底是用網路用到甚麼程度呢?我認為使用時間不是問題,而是使用帶來的結果?

依據Goldberg的說法,是使用網路之後產生學業(如成績不好、沒有動機、翹課)、人際(如吵架、失約、疏離)、家庭(如親子關係緊張、常因為使用網路而吵架、不再協助家務)與身體(如全身酸痛、疲倦、胃腸問題)等方面的功能減弱即為網路成癮,當然如果從癮的概念來看則可以發現網癮者的網路行為是:

﹝1﹞Craving﹝癮頭﹞:強烈需求或衝動性的使用。
﹝2﹞Loss of control(失控):任何場合無法控制個人使用。
﹝3﹞Withdraw(戒斷症狀):當停止使用後發生情緒造動不安現象。
﹝4﹞Tolerance(耐受性):需要使用更多才能得到快感。

而Dr.Yang稱它為病態的網路使用行為﹝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說法了,至於I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就留給喜歡診斷的治療者囉!

所以許經常使用網路的工作者都不能稱之為網路成癮,如科技新貴每日用電腦與網路工作,設計師或是作家以網路熬夜趕件等,都不能稱之為網路成癮者!更非病態的使用網路!有位家長將讀高中的孩子帶到演講會場,意圖透過聽演講來教育孩子,父親說:我的孩子每天熬夜上網,經常因為網路跟我吵架,一定是網路成癮!孩子說:我是班上第一名,所以我沒有網路成癮!你認為是不是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使用網路造成課業問題,親子關係緊張或衝突及身心功能的減弱都算是!

網路成癮評估工具使用注意事項

案例

劉xx,19歲,男性,就讀普通高中,由阿姨送來就醫,目前就讀高中二年級,國中畢業之後開始使用網路,進入高中之後無心讀書,經常在放學之後流連於網路咖啡廳,甚至利用晚上讓父母就寢之後,偷偷跑到附近的網路咖啡廳上網,徹夜未歸,父母經常必須半夜到網咖找孩子,並且為了上網問題跟孩子吵得不可開交,並且以不再給孩子零用錢,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等方式來防止了孩子再次上網,雖然父母,奶奶跟個案溝通過很多次,個案依然利用各種方法上網﹝走路上學、不吃午餐跟奶奶騙錢﹞,甚至會說謊,偷錢,個案希望升學,但目前在學校功課方面當掉了三科,為了讓個案專心讀書,家長常親自接送個案上下學,假日陪個案到網咖上網…

他有網路成癮嗎?從定義來看可以發現一些端倪!首先是Goldberg(1996﹞提出的:因為網路沉迷問題造成學業、工作、家庭、身心功能的減弱。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說法。上述個案的確在家庭課業方面已經出現問題。另外,Jennifer﹝1997﹞指出網癮是一種伴隨耐受性(越用越久)、戒斷症狀(不用會焦躁不安、情緒化)因而造成人際關係干擾的社會心理偏差行為,而且這種現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而Dr.Young﹝1996.1998﹞認為網路的互動特質最容易成癮,這種行為衝動性失控並無其他麻醉藥物使用,與病態賭博接近,因此提出較正式的「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的說法。

如果我們使用量表作評估你將會發現劉先生確實有網路成癮的問題,下面是一份國內常見的網癮簡易評估量表:

1.全神灌注在網路或線上服務,並於下線後仍想著網路的情形。
2.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在線上得到滿足。
3.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沒有成功。
4.企圖減少使用網路,我會因而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暴躁。
5.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比預期中要長。
6.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人際關係,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的感覺。
其中五項或五項以上答『是』即有可能為網路成癮個案。


劉先生至少符合1,3,5,6,7等五項,不過我提醒輔導工作者的是,這是簡易篩檢量表,而且它是依據嚴重程度排列(越後面題目越嚴重),沒有做過信效度檢定或是因素分析,更沒有正式的台灣常模!所以他不是正式的量表,建議在輔導工作上不能完全依據他的標準來判斷是否有網路成癮,而且五項答『是』的標準是適用於精神科醫師使用的,所以我建議在輔導工作上,任何一項填『yes』,最好列為重點個案追蹤為宜,例如第三項以後的每一題均顯示個案是處於失控的狀態,所以絕非五項填 yes才稱為網路成癮,更何況輔導工作具有心理衛生教育與預防的目的,所以使用此評估量表務必要謹慎為宜。如果家長或老師


蘇俊賢心理師小檔案

現任: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督導、
高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
高市勵馨基金會顧問、
高市三民高中駐校心理師、
高雄縣政府員工心理健康特約諮商師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
經歷:慈惠醫院心床心理科督導、
高雄張老師中心專任老師
本文作者:慈惠醫院/宇智心理診所 蘇俊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