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生活壓力造成網癮?走出戶外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其實人具有趨吉避凶的本能,遭遇困境時會尋找讓自己身心狀態平衡的活動﹝身體的或是心理的﹞來自我平衡,而網路活動就成為當下年輕人最容易接觸的平衡工具了,也許你會說也可以打球、游泳、看電視、逛街、吃東西、唱歌、找朋友聊天或是睡覺、看漫畫等等,但是時下青少年最常使用或是最方便接觸到的活動,且是輕鬆、有趣、刺激的,就非網路遊戲莫屬了﹝沒想想使用網路有多少好處:例如網路十分方便、快速、可以聯絡同學朋友、可以認識不同國家的人、不用出門、宣洩情緒、有成就感、有趣、不用花錢﹝經常是父母出錢﹞及可以忘掉煩惱等,總之,不可否認的是上網比讀書寫功課好玩,弔詭的問題一是:上網通常不是用來解決功課壓力、親子衝突或是失戀的有效方法,甚至他可能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其二:這些日常生活中許多的活動你我都在用,也都知道它只是用來緩和或是舒解情緒用的,可是這些不是立即有效的方式卻是充斥在你我生活週遭。

所以我常會問家長或老師,如果學生考試當掉三科,卻要求要出去唱歌、逛街、旅行解悶,你會同意嗎?如果不同意,我門這群生活苦悶的國高中生還可以做什麼來排解生活壓力呢?許多老師家長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解悶,目前青少年最方便的當然是睡覺、上網或是看電視了囉!而這些不是有效因應壓力的方式往往只能處理情緒,卻不能有效解決壓力!

網癮是生活壓力不當因應的惡性循環

網路成癮的可能原因包括﹝一﹞情緒狀態(emotional states):如負向的思考及感覺引發情緒,而沉迷網路可以暫時讓人逃避這樣的感覺,且成癮者在網路上找到心理快樂的感覺會增強網路使用的行為,﹝二﹞不良的認知(maladaptive cognitions):成癮者思考常不合邏輯,當預期不好的結果會發生時容易擔心,比其他人更傾向於成為網路成癮者,思考形式包括災難性思考、過度類化、選擇性的負向思考、誇大個人的問題、個人化等,這些會引起低自尊與低自我價值,無法作出正確的內在歸因,現實生活中有低自我酬賞與高的自我處罰,﹝三﹞生活事件 (life events):例如受困於不良的婚姻、乏味的工作、課業的失敗、解僱等問題而無法尋求解決,當人不滿生活、缺乏親密關係及與他人無強烈的情感連結或缺乏自信,失去希望都容易成癮,當個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是多個方面不滿足或是沮喪,更容易因為缺乏因應的方法發生成癮。

下圖是筆者依據一位功課挫折過度沉迷網路而成癮的學生的路徑分析,其中包括四個循環路徑,第一個循環是考試挫折﹝家長指責﹞>心情不好>上網﹝因應策略﹞>得到快樂、忘記挫折、得到成就感>所以重複上網>成癮,孩子 成癮之後往往忽略掉功課,改變生活作息,經常不睡覺不讀書,甚至未了上網而不惜跟家人吵架。

其中親子關係不佳經常是網路成癮加溫的作手,原因是當孩子 的壓力與挫折尚未解除,父母的過度干預反而造成親子衝突,破壞家庭氣氛,所以親子衝突往往成為孩子躲回網路加重網路成癮的第二個循環路徑,過去看見的案例中也常有家長因為無法管教孩子而放棄的孩子的案例,回過頭來還是需要收拾破碎的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支持系統(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的改變,往往起因於不當管教、吵架、忽略、疏離與遺棄。

當個案成癮之後的另一個副作用是開始出現偏差行為﹝狀況推演﹞,常見到的是:網路詐欺、竊盜、蹺家、翹課與網路性交易,其中最常看見的狀況是翹家翹課,最後就會脫離原有的家庭與學校的生活而成為中輟生,此後就會落入第三個循環:中輟>更大的挫敗感>更肆無忌憚的上網來忘掉痛苦,如果個案依舊沒有自覺,就算復學還是會遭遇挫折而進入第四個循環中:中輟>復學>課業壓力/生活適應差>情緒低落>上網。

生活壓力造成網癮?走出戶外是最好的治療方式_圖1

最後你會想問的是甚麼呢?難道沒有救嗎?為何都是上網難道沒有其他的休閒嗎?回到前面的問題:你遭遇壓力心情不好時都用什麼方式排解呢?﹝想出十個﹞問問自己哪一種方式是可以解決壓力的?你又能夠接受且青少年朋友可以運用哪一種方式來自我調適呢?其實我想說的是青少年朋友很辛苦,面對各種生活壓力可以運用來調解身心的方式卻很少,上網成為最方便省錢的方式了!所以如何建立促進正向循環的因應機轉是很重要的!﹝見下圖﹞

生活壓力造成網癮?走出戶外是最好的治療方式_圖2

這個孩子還有救嗎?答案是:有的!從循環圖中你會發現許多需要處理的議題,例如身心狀況的調整、壓力因應、情緒管理、學習技巧、親子溝通與關係的修復、衝突處理、戒斷期的身心調適、癮頭如何克服、戒癮失敗如何因應、健康生活型態的建立及家長如何參與治療計畫等。這都是好消息不是嗎?


蘇俊賢心理師小檔案

現任:慈惠醫院臨床心理科督導、
高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
高市勵馨基金會顧問、
高市三民高中駐校心理師、
高雄縣政府員工心理健康特約諮商師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
經歷:慈惠醫院心床心理科督導、
高雄張老師中心專任老師
本文作者:慈惠醫院/宇智心理診所 蘇俊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