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如何避免『胰臟癌』的延誤醫治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胰臟癌發病率佔所有惡性腫瘤的1∼2%,而僅佔消化道腫瘤的8∼10%。近年來,胰臟癌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胰臟癌多發生在40∼50歲以上的男性病患(約佔80%),早期並不具有典型臨床表徵,但其病程進展快速,存活期又較短;此外,胰臟癌與任何伴隨上腹疼痛的疾病不易鑑別診斷,因此亦易發生延誤醫治的機會。根據文獻報導,在臨床上胰臟癌誤診率在40∼80%之間不等(平均誤診率約為45%),而有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在確診時,病情己在中期甚至晚期,其手術根除率也僅在30%左右,五年存活率則在5~10%之間,治癒效果也遠差於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因此,胰臟癌的早期診斷也就更顯得重要了。

「小胰臟癌」的今日觀

目前而言,「早期胰臟癌」在臨床上仍屬少見,在臨床上也很不易診斷。在l981年時,有些臨床醫學家將「早期胰臟癌」定義為胰臟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者,而其病理組織學上尚未見癌細胞侵犯至胰管,在術中亦未見淋巴結轉移或遠端器官的轉移而謂之。在1996年,日本則將胰臟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無淋巴結轉移,無胰臟被膜浸潤或胰臟後方浸潤,也沒有血管或鄰近器官侵犯者,定義為「第一期胰臟癌」。爾後,在1998年更首先提出「早期胰臟癌」的觀念,即胰臟癌瘤直徑小於一公分的「微小胰臟癌」(minute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或胰臟原位癌,或胰管內癌(胰臟實質顯微鏡下僅有癌浸潤),而後兩者則不論其腫瘤大小如何,這些所謂的「早期胰臟癌」是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是可以完全治癒的。事實上,根據日本臨床經歷統計,直徑小於一公分的胰臟癌、胰臟原位癌或胰管內癌,其術後五年存活率亦可達百分之百。

基本上,腫瘤體積越小,越有可能是在早期,能及時治療其預後亦較好。因此,胰臟癌大小也是預後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在臨床上,胰臟癌直徑小於兩公分,其術後五年存活率在百分之五十上下。目前來說,由於近些年來臨床影像診斷學以及內鏡技術的進步,在臨床上已能偵測到兩公分上下的胰臟腫瘤。基本上,「小胰臟癌」與「早期胰臟癌」兩者是具有不同的臨床定義,其中「小胰臟癌」僅由腫瘤的直徑大小來論,只要腫瘤直徑小於兩公分,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即稱為「小胰臟癌」。

根據文獻報道,「小胰臟癌」在可切除的胰臟癌病例中約在3∼5%之間,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胰臟癌位於「胰臟頭部」,也由於胰頭部腫瘤比胰體尾部症狀出現得較早,也就較易能被早期發現。再者,根據病理組織學研究,「小胰臟癌」主要是起源於胰臟導管上皮的導管腺癌,而其他類型的胰臟惡性腫瘤,常見如惡性胰島細胞瘤、非囊性黏液腺癌、腺鱗癌、未分化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由於其不同於「導管腺癌」的病理特點,即使直徑小於兩公分,也不列入「小胰臟癌」。

臨床症狀及表徵

胰臟癌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癌腫部位、膽道與胰管阻塞情況以及有無遠端器官轉移。在臨床上,腹痛、體重減輕以及黃疸是最常見的症狀,其次則為全身倦怠、食慾不振、腹瀉、腹脹甚至低度高燒。

在臨床上,有50∼80%的胰臟癌病患是以腹痛為主要症狀,而腹痛不僅是病患最早出現的主訴,其在病程中也較為特殊。基本上,腹痛的性質有三種狀況:一是上腹部正中隱痛,有時向背部放散;二是肚臍周邊陣發性疼痛,可向後背、前胸、腹部廣泛輻射開來;三是右上腹劇烈絞痛,向右肩輻射,也類似「膽絞痛」的症狀。胰頭癌疼痛多在上腹部偏右,而胰體胰尾癌疼痛則較偏左。疼痛在早期比較經,但會逐漸加重,胰體癌及胰尾癌幾乎都有腹痛,疼痛主要位於中上腹及左季肋部;可向中背部、前胸輻射開來,夜間仰躺時疼痛更加劇,改換睡姿可減緩疼痛(在胰體及胰尾癌者尤其明顯)。隨著病情的進展,胰臟癌本身疼痛部位、性質以及程度亦可以轉變。

在臨床上,有50∼90%的胰臟癌病患在其不同病期中會出現進行性茶色尿即黃疸表徵,而黃疸為僅次於腹痛的另一個重要症狀。10∼30%的病患以黃疸為其早期初發症狀。在整個病程中,胰頭癌病人有百分之八十會先出現黃疸,胰體、胰尾癌病患則在病程後期才會出現阻塞性黃疸;此乃由於胰頭癌或胰體尾浸潤或轉移至總膽管、肝門淋巴結而引起,因此「黃疸」並非胰臟癌的早期症狀。此外,胰頭癌或許較早出現黃疸伴隨搔癢,甚至可能觸及腫大的膽囊。在臨床上,有百分之八十的病患在黃疸出現之前,雖然已有上腹部不適悶脹,但由於掉以輕心而未加以注意,直至黃疸出現時已為時已晚了。事實上,隨著黃疸出現,同時亦伴隨皮膚搔癢、茶色尿甚至陶土樣糞便。大部分病患在出現黃疸時會伴隨上腹部疼痛,而疼痛較黃疸早些出現。此外,在病情進展過程中,黃疸也有可能降低甚至消失,主要是由於癌瘤發生中心部位壞死,而使得阻塞部位暫時通暢罷了,但並非是癌瘤本身的緩解。

在臨床上,約有90%胰臟癌病患會呈現快速明顯體重下降,有些病患體重下降是胰臟癌的唯一主訴,有些罹病者會在2∼3個月內體重下降高達20∼30公斤。體重下降主要導源於食慾不振,再加上胰液分泌不足而導致消化吸收不良所引起的。體重減輕與腫瘤的部位或侵犯範圍並無明顯的正向關係。此外,約有百分之八、九十病患在症狀出現後很快表現出消瘦、全身倦怠、衰弱而進入惡性體質階段;其他症狀如非特異性消化道症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祕、腹瀉)、不明原因的低度高燒(約有10%)、肝脾腫大(由於膽汁阻滯或胰癌肝轉移)、膽囊腫大(絕大部份是胰頭癌的特徵)、腹部腫塊(大多為轉移的腫大淋巴結所致)、腹水(腹膜轉移或低蛋白血症)。

反之,大部份「小胰臟癌」罹患者是不具任何臨床症狀的,而僅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或在其他疾病就診時(如糖尿病),才被疑及罹患胰臟癌的可能性。在臨床上,某些「小胰臟癌」的症狀及表徵或許可能包括黃疸及腹痛(胰頭部小胰臟癌易引起主胰管以及總膽管阻塞,倘若兩則同時阻塞更導致黃疸以及上腹痛的早期出現,其中黃疸先於腹痛是小胰臟癌的臨床特徵)、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或是突發性糖尿病。

轉移及擴散

基本上,胰臟本身被膜較薄,但其相關淋巴及血液循環較為豐富,因此亦易發生早期的轉移或擴散。胰臟癌轉移的方式有直接局部侵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以及沿著神經走向轉移等四種形式。

胰臟癌最常直接侵襲鄰近器官,如胰頭癌易侵及總膽管下端(衍生阻塞性黃疸)、門靜脈(衍生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十二指腸以及橫結腸,而胰頭癌早期較易轉移至肝臟;胰體尾癌則可侵犯脾靜脈,並導致門靜脈栓塞而發生門靜脈高壓症,並易於向腹腔內器官播散;此外,一旦胰臟被膜被侵襲後,其疼痛會逐漸加劇,有時癌細胞亦會脫落而導致腹腔內種植轉移。

胰臟癌細胞會先轉移至腹腔膜後以及本身周圍的淋巴結,有時由於癌瘤位置不同其所轉移的區域亦不一樣。胰頭癌常轉移至幽門下以及腸系膜上動脈周圍淋巴結,胰體或胰尾則會轉移至脾門淋巴結,而轉移至肝門淋巴結者亦非少見;最後則廣泛轉移至腹腔動脈周圍、胃大彎、胃小彎以及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甚至遠端的縱隔腔以及鎖骨上淋巴結。

血行轉移則多經門靜脈至肝臟再轉移至肺臟,最後則轉移至骨、腎臟、腦、腎上腺。此外,由於胰臟癌(以胰體癌較為常見)會侵及腹腔神經叢,並沿腹膜後神經周圍淋巴管轉移,在臨床上會衍生頑固的後背部疼痛。

實驗室血清及生化檢查

當胰臟癌導致阻塞性黃疸時,血清總膽紅素會明顯升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胰臟癌阻塞胰管或併發胰臟炎時,血清澱粉酶或脂肪酶亦會增高,而當其破壞胰島細胞時,則會衍生高血糖或糖耐量試驗異常;此外,小胰臟癌罹患者的彈性蛋白酶會升高4∼5%,澱粉酶升高 45∼50%,鹼性磷酸酶則升高30∼40%。

在胰臟癌的血清腫瘤標記篩檢中,就以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測定最常為臨床醫師所採用,百分之七十的胰臟癌其CEA會異常升高,但在某些慢性胰臟炎或其他消化道腫瘤的個案中,CEA也會呈現陽性反應。基本上,CEA主要還是用於胰臟癌手術前、後的追蹤檢查,可定期測定CEA來偵測胰臟癌是否有復發現象。目前,認為CAl9-9是最可依據的胰臟癌血清標記,其診斷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根據臨床經驗,CA19-9的敏感性達80%,特異性為75%,而「小胰臟癌」的CAl9-9及CEA異常升高的比率則分別為65%及45%。

影像學檢查

一、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

影像學檢查中的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主要優點是方便、迅速、便宜、而及不具侵襲性,是目前典型成形胰臟癌首選篩檢工具,其陽性率由30~80%不等,而準確率可達85%上下。胰臟癌的超音波掃描檢查可以發現胰臟是否有腫大、不規則、邊緣不整齊或腫瘤內部回聲異常;此外,亦可由某些間接的影像如胰頭癌壓迫膽管引起膽管擴大、膽囊腫大、胰管擴張、肝門靜脈與下腔靜脈受壓迫等現象來診斷胰臟癌的存在。

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對胰臟癌的確診率亦可達80%,但此項檢查價格較為昂貴,因此無法做為常規的篩檢工具。在臨床上,由於胰臟癌血管不豐富,故在增強掃描時大多數腫瘤呈低度音波迴音,而周圍正常胰臟細胞在強化後明顯且密度均勻,使腫瘤輪廓形態在顯影劑對比之下較為清楚;因此,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亦是偵測胰臟腫瘤最佳的檢查工具,尤其對發現早期胰臟癌的肝內是否有轉移病灶更是有所裨益。事實上,電腦斷層掃描可偵測出直徑1∼2公分的胰臟腫瘤,而65∼70%的「小胰臟癌」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中能發現異常結果;此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是「小胰臟癌」術前切除評估的重要考量依據。

三、逆行性內視鏡膽道及胰臟攝影檢查(ERCP)

ERCP在檢查過程中對病患而言較為痛苦,也不能做早期診斷;事實上,在施行ERCP檢查時,是以胃十二指腸纖維內視鏡檢查先直接觀察胃內部或十二指腸是否有受壓迫以及十二指腸乳頭部位是否有病灶,然後注入顯影劑後,倘若有胰臟癌病灶時,則會顯現胰管及其分支出現狹窄、阻塞、變形甚至或阻斷的表徵。

此外,由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胰臟癌來自於胰導管,而小胰臟癌最早的徵象可能就是胰管的異常,如出現主胰管狹窄、中斷、擴張或顯影劑排泄延遲;一旦發現分支胰管擴張以及囊腫形成時,亦必須要排除「胰臟癌」存在的可能性,其中ERCP診斷小胰臟癌的敏感性亦高達80~90%。

四、內視鏡超音波掃描

內視鏡超音波可以經由胃腸道緊貼胃後壁來探查胰臟,診斷胰臟癌的敏感度亦較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為高,胰臟癌術前診斷率可達80~90%,而其診斷小胰臟癌的敏感性高達60~70%。此外,某些醫學中心亦設置有某些特殊胰臟檢查如胰管內視鏡檢查(peroral pancreatoscopy,PPS)以及胰管內視鏡超音波掃描檢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可以利用ERCP導管直接進入主胰管,來偵測是否有小胰臟癌的存在。此外,在臨床上胰液細胞學檢查(在ERCP檢查時並進行胰液細胞學檢查)的胰臟癌陽性率在40∼90%之間。

五、選擇性動脈X光攝影檢查

動脈X光攝影檢查是一種侵襲性檢查,亦做為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工具,其在顯現胰體或胰尾癌時,或許比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更為靈敏。

六、細針穿刺切片組織病理檢查

在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引導下經皮直接穿刺胰臟腫塊,以吸取活細胞做抹片檢查其中是否有胰臟癌細胞的存在。

病理學診斷

在病理學上,胰臟癌以胰管癌以及腺癌最為常見。基本上,根據胰臟癌發生部位可分為胰頭癌、胰體癌以及胰尾癌,胰頭癌與胰體尾癌在臨床上的表現也略有所不同,其中胰頭癌易壓迫肝外膽管而衍生「黃疸」病徵。事實上,胰臟癌本身與周圍正常的胰臟組織分界較不明顯,常被正常胰臟組織包裹起來,因此在早期外觀常無異常。此外,胰臟癌生長亦較快,亦常發生早期轉移(尤以胰體、胰尾部常見),並局部直接轉移至附近淋巴結、左腎上腺以及脾臟。癌腫大小與病期有關,胰體尾癌在確診時直徑大多數大於五公分,而胰頭癌在確診時直徑大於五公分者只佔百分之五十。

胰臟癌常見的鑑別診斷

事實上,胰臟深臟於後腹膜腔,在早期腫大時也不易觸及,而一旦出現症狀時,已處於晚期,甚至已存有周邊臟器轉移;此外,「胰臟癌」本身更需要與眾多疾病做一番鑑別診斷,尤其是某些上腹部鄰近器官的病變。

一、慢性胰臟炎

根據臨床經驗,「胰臟癌」在疾病初期常被誤診為「慢性胰臟炎」,約佔15%。事實上,胰臟癌罹患者在早期或許有不等程度食慾不振、油脂性糞便,甚至少部分病患血清或尿液中的「澱粉酶」會異常增高,在加上呈現上述病症由來已久,因此亦常被診斷以為「慢性胰臟炎」來治療。

二、胃、十二指腸疾病

在臨床上,「胰臟癌」被誤診為胃、十二指腸疾病者佔15∼20%之間。事實上,病患主訴持續性上腹部隱痛並伴隨消化道症狀,在觸摸不到硬塊時,較易被當做胃、十二指腸疾病(如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十二指腸結核)來治療。

三、膽囊及膽道疾病

在臨床上,膽結石的腹痛多呈陣發性絞痛,在急性發作時絕大部份有高燒以及白血球上升的表徵,而一旦出現黃疸多會在短時期內消退,但罹患者並無體重減輕現象;反之,「胰臟癌」所呈現腹痛的部位在右上腹部,且呈劇烈性絞痛,有時疼痛會放射至左肩部;此外,胰臟癌本身疼痛位置及性質較為固定及持續。在臨床上,腹痛伴隨有黃疸、膽囊腫大,易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結石」,其誤診率亦高達35%。

四、黃疸性肝炎

胰臟癌亦會在初期時呈現黃疸,而被誤診為黃疸性肝炎者高達25%。或許有少部分醫師的臨床經歷認為病毒性肝炎才會有黃疸的病徵;但一旦肝外膽道被逐漸腫大的胰頭壓迫時,甚至膽道阻塞時間長達半個月以上,而使得肝臟內發生嚴重膽汁滯留,久而久之導致肝細胞功能及肝組織結構發生病變,在臨床上反而出現黃疸(類似肝細胞性黃疸);事實上,當腹痛症狀不明顯,即無腹痛性黃疸時,必然也會先考慮黃疸性肝炎,而忽略胰臟癌的診斷。因此,對於某些輕度或中度升高但緩慢進行黃疸,也不要掉以輕心,而忽略胰臟癌存在的可能性。

五、結核性腹膜炎

在以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結核性腹膜炎亦常被列入上腹部疼痛的鑑別診斷之中,而「胰臟癌」在出現黃疸之前,或許已存在有3∼20個月,而胰臟癌除了表現出消化道症狀之外,亦伴隨上腹部鈍痛或隱痛、體重下降、機能性胃腸障礙(即激燥性腸道症候群)、全身倦怠乏力等表徵;此時又再加上紅血球沉降率增加以及不明熱,常易被誤診為「結核性腹膜炎」。

治療

基本上,胰臟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亦為「手術切除」,但因多數不能早期發現而根除率亦較低(約為5∼15%),其根治術後五年存活率亦僅在2∼15%。根治術後輔助化療,以術後三周左右(無手術併發症為首選個案),一般每隔三至四個月進行一次療程,視臨床病況以及病患本身耐受性,可接受完成三至四個療程。此外,胰臟癌本身屬放射不敏感腫瘤,但由於局限晚期病例約佔百分之四十,其局部放療後有30∼50%可緩解臨床疼痛。因此,對於局限病灶,經檢查可以手術治療者,以剖腹探查術為主(包括膽管減壓引流或胃空腸吻合術),以緩解黃疸阻塞等症狀:而其他姑息治療則僅有放療以及化療。

再者,根據臨床經驗,「小胰臟癌」接受手術的效果亦較佳,位於胰頭部的小胰臟癌採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主,而體尾部則採取胰體尾及脾臟全切除為主,術中亦進行胰臟周遭全部淋巴結的切除。此外,根據現有文獻的報導,「小胰臟癌」的手術切除預後(術後五年存活率在55∼75%之間)明顯優於兩公分以上的胰臟癌,而小於一公分的小胰臟癌術後五年生存率亦可達百分之百。

胰臟癌延誤醫治常見原因的分析及其探討

由於一般人都誤以為胰臟癌早期症狀是不具特異性,因而忽略其存在。事實上,由回顧式的探討得知,不論是胰頭、胰體或胰尾癌腫在早期還是有些蛛絲馬跡可循的症狀,並非完全沒有症狀,其中包括有腹痛、腹脹、食慾減退、全身倦怠甚至體重下降(總佔85%);由於這些症狀缺少特異性,與常見一般消化道疾病症狀相類似,因此常易被延誤診治。從解剖學觀點而言,胰臟癌不論引起上腹隱痛不適或是黃疸,其肝外膽道(尤其是總管下端)一定會有不等程度的被壓迫,而使總膽管以及胰管內壓力逐漸異常增加,此時臨床上才會產生症狀;但或許在早期只是因膽汁及胰液引流不暢,表現出消化不良的症狀,也就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了。

此外,「胰臟癌」在其發展過程中,或許會有膽囊增大的表徵,往往亦易被誤診為「膽結石」。因此,一旦在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中發現膽囊腫大、膽總管擴張,或許亦應先排除「胰臟癌」存在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於胰臟癌(尤其胰頭癌)常會壓迫肝外膽道,而在觸及腫大膽囊時常被誤診為「膽結石」;有時亦會誤診為「肝癌」,主要的症狀及表徵包括有上腹疼痛、厭食及黃疸(或伴隨肝腫大),此時必要考慮有胰頭癌合併肝轉移,而胰體胰尾癌呈現黃疸者僅15∼30%之間。

雖然,「無痛性黃疸」伴隨有「膽腫大」是胰頭癌的特異性表徵;因此臨床上診斷胰臟癌時,往往強調有無阻塞性黃疸:如無阻塞性黃疸出現,則就被排除胰臟癌的診斷,如此不僅不能早期發現胰臟癌,就連中、晚期胰臟癌亦被誤診為「黃疸性肝炎」。基本上,胰臟癌並非都會出現黃疸;反之,胰體癌與胰尾癌本身的黃疸表徵並不常見,而以黃疸為早發症狀的僅佔胰頭癌的百分之15∼20%之間,更何況某些胰頭癌始終未出現黃疸;而胰臟癌是否出現黃疸,主要是取決於癌腫位置、膽管以及胰管阻塞狀況,而在胰臟癌未期則與胰臟細胞本身破壞情況及有無肝轉移有關。因此,黃疸並非胰臟癌的早期先兆,而在臨床診治上過度強調黃疸的有無,是胰臟癌被誤診的主要另一個原因。

在臨床經驗上,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陽性率在75∼90%之間。早期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對胰臟癌早期非典型的表徵若能提高警惕,大多能及時發現某些相關的異常徵兆。雖然如此,初步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檢查末發現病變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也應囑咐病患要定期追蹤檢查。事實上,腹部器官重疊較多,胰臟位置又深在後腹腔,再加上腹部脂肪也較厚,因此對某些較小的腫瘤不易偵測出來,會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出現,故對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既不能忽視其重要作用,也不能僅相信一次檢查的結果。

此外,為防止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所導致的誤診,不僅要依據病患的臨床表現,對上腹部器官做詳細篩檢,一旦發現異常陰影時,亦要進一步區別腫塊與胰臟的關係;對發現胰臟鄰近臟器有轉移病灶,亦應排除其原發病灶是否來自於胰臟;而對於某些高危險群亦要其定期追蹤檢查,以避免誤診或漏診。

再者,血清免疫學檢查如CA199及CEA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價值的血清腫瘤標記,但兩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陰性,如CA19-9假陰性率亦在5∼30%之間。

在臨床上,胰臟癌發病年齡在40∼50歲之間,此年齡也是其他慢性消化道疾病好發年齡。胰臟癌在早期病變尚不明顯時,常與某些上述消化道良性疾病症狀互相混淆,也因而將胰臟癌輕易當做一般性消化道疾病來治療;因此,倘若在臨床上存有持續性上腹痛但無明顯黃疸時,也千萬不要只考慮膽道感染或胃十二指腸疾病,而錯過早期篩檢出胰臟癌的機會。

由於胰臟癌本身惡性程度高、腫瘤本身侵襲性高、病情又進展快速,再加上缺乏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此外,由於胰臟本身解剖位置特殊,較易直接侵潤腹腔後壁的重要血管,甚至在癌症的早期時已發生遠端器官轉移,因此胰臟癌一旦被確診時,絕大多數已無法手術根除;即使能行手術切除,其完全根除率也甚低,甭談術後五年存活率了。雖然,胰臟癌主要治療亦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尤其是早期小胰臟癌),但早期胰臟癌手術根治後的五年存活率也較低,而晚期胰臟癌的外科手術切除率僅在15%左右,其五年存活率不到10%,因此說胰臟癌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預後最差者也不為過。因此,在臨床上對於小胰臟癌的早期診斷也就顯得更重要了。

此外,在臨床上對某些罹患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追蹤檢查,其中包括某些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核磁共振掃描檢查、逆行性內視鏡膽道及胰臟攝影檢查及經皮穿肝膽道X光攝影檢查,一旦發現有腫瘤陰影可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而對某些高度臆斷為胰臟癌而未能確診的個案,或許應建議病患進一步接受剖腹探測檢查;因為在剖腹探查術中,可以用肉眼詳細觀看胰臟以及其鄰近器官的異常解剖部位。

事實上,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口群中,倘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慢性持續性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甚至腹部腫塊,應仔細觀察腹痛部位、時間、性質,以及在臨床上是否出現某些伴隨症狀如黃疸、或突發性糖尿病罹患者。事實上,就胰臟癌而言,一旦呈現明顯的上腹痛以及腰背痛,其癌瘤已累及腹腔神經叢,此時病變已進入晚期了,其存活期約在四至六個月之間。此外,某些胰臟癌罹患者在出現初發症狀時(如上腹痛或不適),而病急亂投醫或服用某些所謂的偏方,使症狀有所緩解,但卻因而使得誤診率增加了。

基本上,胰臟癌罹患者的臨床症狀及表徵是相當複雜的,但在仔細的病情探討分析以及理學檢查中亦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線索;對某些被初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炎者,在一段時間臨床追蹤檢查中,倘若發現有體重下降、腹瀉現象,此時更應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因此,醫護人員本身對胰臟癌的警惕性以及早期某些非特異性症狀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Wanebo HJ, Vezeridis MP: Pancreatic carcinoma in perspective: a continuing challenge. Cancer 1996; 78: 580-591.

2.Tsuchiya R, Tomioka T, Izawa K, et al.: Collective review of small carcinomas of the pancreas. Ann Surg 1985; 203: 77-81.

3.Fortner JG, Klimstra DS, Senie RT, et al.: Tumor size is the primary prognostica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after regional pancreatectomy. Ann Surg 1996; 223: 147-153.

4.Lillemore KD: Current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Ann Surg 1995; 221: 133-148.

5.Cameron JL, Crist DW, Sitzmann JV,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urvival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or pancreatic cancer. Am J Surg 1991; 161: 120-124.

6.Tsuchiya R, Noda T, Harada N, et al.: Collective review of small carcinomas of the pancreas. Ann Surg 1986; 203: 77-81.

7.Furukawa H, Okada S, Saisho H,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mall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 collective study. Cancer l996; 78: 986-990.

8.譚健民:胰臟令人又愛又怕,初版,台北市,元氣齋出版社,2005:58-122.

9.Birk D, Fortflagel G, Formetini A, et al.: Small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Factors of prognostic relevance.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1998; 15: 450-454.

10.Kalser MH, Barkin J,.MacIntyre JM, et al.: Pancreatic cancer: Assessment of prognosis by clinical presentation. Cancer 1985; 56: 397-402.

11.Tsunoda T, Yamamoto Y, Kimoto M, et al.: Staging an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How small is an early pancreatic cancer?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1998; 15: 128-132.

12.Ariyama J, Suyama M, Satoh K, et al.: lmaging of small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ancreas 1998; 16: 396-401.

13.Ishikawa O, Ohigashi H, lmaoka S, et al.: Minute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measuring l cm or less in diameter-collective review of Japanese case reports. Hepatogastroenterology 1999; 146: 8-15.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 譚健民醫師小檔案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
本文作者:宏恩醫院 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