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你也有在眾人面前放屁的經驗?漫談腸胃之氣

偶聞路人甲罵路人乙「你懂個屁!」突感心頭一震,我懂屁嗎?路人甲懂嗎?一般民眾都懂嗎?中國人對屁似乎特感興趣,很多語詞都跟屁扯上關係,如關我屁事、干你屁事、有何屁用、談何屁話、放你的(狗)屁、狗屁不通,狗臭屁(干狗底事?)有屁快放、屁滾尿流、罵人缺德生兒無屁眼(無辜的無肛症兒!),新世代年輕人更往往「屁咧」、「屁啦」、「放屁」掛嘴邊表示不屑或不苟同,不像上一代覺屁字不雅,以放氣排氣代替放屁。

放屁是指腸氣由肛門排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往往因其排放時之聲音及臭味,會在不適合的場所造成尷尬的窘況,而提供好事者揶揄人之題材。人一旦無法放屁,氣脹腹鼓可就大事不妙,例如腹部手術後,如屁不放,表示腸道蠕動功能未恢復,不能進食,此時對放個屁的期待,卻有如久旱之望甘霖呢。

正常人腸道常有1~200CC氣體存在,一天之排氣量平均600CC(範圍200至2000)分10幾次排放(20次以下)。腸氣的主要成分有五種,分別為氮、氫、二氧化碳、氧及甲烷(沼氣),佔99%,其餘1%左右之稀有氣體為氨、硫化物、硫化氫等。屁之臭味來自硫化物、糞臭質、氨等少量氣體。甲烷、二氧化碳量多時也會有氣味。曾有好事者欲將放出之屁加以點火燃燒,如果屁中氫及甲烷濃度夠高才有可能,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氫及甲烷是可燃性的,也具有爆炸性。以往曾有使用mannitol作為大腸清腸劑而發生大腸息肉電燒切除時引爆的零星報告,所幸目前清腸劑都已改用PEG或Phospho-Soda,因此不會有爆炸的情況。

腸氣之來源有三種,一為吞入的空氣,佔70%,二為腸道細菌分解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產生的氣體,佔10%,三為經由腸壁血管血液擴散滲透而來的氣體,佔20%。口腔吞嚥而入的空氣,一天可達500CC,一次吞嚥動作可吸入2至5CC空氣,如未以打嗝方式將氣往上排出,則進入腸道以放屁的方式往下排出。食物經腸道細菌發酵作用後,不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類等易產生有臭味的氣體,但也有人天生較臭屁者,其腸道特易產生甲烷等氣體。

要改善腸道太多的氣體,可從生活及飲食習慣下手,吃東西要細嚼慢嚥,不要太快,以免吞入太多空氣;少喝汽水、可樂、啤酒及碳酸氣飲料;少嚼口香糖、檳榔、抽菸。鼻塞時易以口呼吸,假牙咬合不良亦易吞入空氣。缺乏運動、長期便祕者腸氣亦不易排出。食物方面,容易產生空氣者儘量少吃,包括豆類:黃豆、綠豆、紅豆、豌豆、扁豆、豆腐、豆乾。蔬菜類:高麗菜、甘藍菜、花椰菜、菜花、韭菜、青椒、茄子、玉米、洋蔥、地瓜、馬鈴薯、芋頭、山芋、蘿蔔、大白菜、芹菜、山菜、十字花科蔬菜。果類:瓜類、蘋果、香蕉、葡萄、柑橘,柑子、梅子、栗子、堅果類。其他:麵包、甜點、糕餅、糯米類、含果糖、乳糖、麥芽糖、山梨糖醇、木糖醇製品、奶製品、乳酪、油炸食物。容易產生臭屁的食物包括大蒜、洋蔥、韭菜、茄子、菇類、臭豆腐、高脂肪、高蛋白、肉類及辛辣香料等。

我們日常生活所吃所喝的東西,幾乎大部分都是會讓我們「生氣」的,因此放屁在所難免,不必太在意,儘量不要「太臭」屁倒是真的,只要把握「少量」、「均衡」、「多樣」三大飲食原則,不僅符合一般健康養生法則,也就不會常常憋了一肚子的氣了。


本文摘自:長庚醫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 林口器官移植中心專刊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 陳邦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