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固本培元,顧護脾胃-談便秘

依中醫理論,「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先天與遺傳因子有關,較難改變。後天的部份則大有可為,故中醫保健,首重腸胃。隨著工商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增加,飲食多樣化,腸胃疾患亦日益增多,如胃酸逆流、胃脹、便秘、腹痛等,均屬臨床常見的症狀。尤其便秘,更是普遍存在於慢性病患者,患者常需借助排便藥物,大便始能通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江裕陽說,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排便周期延長,或糞質乾結,排出艱難,或經常便而不暢的病症。便秘雖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但患者只要藉助軟便劑或通便藥即可短暫減輕便秘的痛苦,故便秘通常僅被當作兼症處理,未受到應有重視,以致需長期服用藥物始能排便的慢性病患者,在臨床上相當普遍。以下個案即是一個常見的例子。

【便秘案例】
23歲女性,主訴便秘9年, 頭暈5年。患者10歲時,接受腹膜炎開刀後,排便即愈來愈不順暢,14歲時開始便祕,有時三天才排便一次。排便前下腹會痛,便後即痛減。便量不多,時硬時軟,或為羊屎便,偶亦有排便不淨、肛門灼熱的感覺。長期服用西藥治療,仍未根本解決便秘的困擾,須靠藥物才能排便,停藥則仍便祕。
  江裕陽說,中醫依辨證論治法則,補益氣血,養陰潤燥,以歸脾湯 、肉蓯蓉 為主方加減治療,服藥3星期後,即不再頭暈。便秘問題經治療約4個月後,排便問題基本上亦獲得改善。可見習慣性便秘患者,只要積極接受治療,脾胃功能恢復後,便祕問題自然可迎刃而解。

【便秘常見的原因】
1.情志不舒:長期因情緒緊張、恐懼、焦慮、悲傷或生氣等因素刺激,導致氣滯不通,大便乾結,排便不暢。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辛辣之品,以致影響腸胃功能,宿食不化,鬱而化熱,大便燥結不通。
3.久病,氣血虛弱:氣虛,則腸道傳導無力;血虛,則津液乾枯。故氣血虛,易引發大便秘,排便困難的現象。
4.藥物的影響:一般治療便秘的藥物,多為刺激性瀉劑,停藥後易再復發。長期服用通便藥,亦會減弱直腸的排便反射,而引起弛緩性便秘。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便秘的關鍵】
他指出,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吸收其精華之後,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而出,即為大便。若脾胃與大腸功能正常,則大便自然暢通,否則即易產生便秘現象。秘者,閉也,不通也,故臨床治療便祕,均著重在“通”字。

江裕陽強調,治療便秘雖以通下為原則,但若單純使用瀉下藥,通常僅能治標,尚必須辨別寒熱虛實,始能有效解決患者便秘的困擾。中醫調理脾胃功能,熱秘常用麻子仁丸潤腸泄熱,行氣通便。冷祕則用溫脾湯,溫陽通便;氣虛用黃耆湯 ,益氣潤腸。血虛則用潤腸丸,養血潤燥。臨床證實,中醫以辨證論治法則,治療便秘,確有實效。

【防治便秘的自療法】
1.大便硬者-
(1) 多食用有膠質及富含粘液之食品,如芝麻、木耳、海參、秋葵、昆布等,或其他富含油脂之種子,如火麻仁、杏仁等。
(2) 服用四物湯時,加重當歸用量(當歸有潤腸作用),亦可同時酌加何首烏,以加強其潤腸通便的作用。
2.大便無力者-以枳實2錢、厚朴2錢、白朮1兩等藥物為基本方。氣虛者加生黃耆、黨參﹔血虛、陰虛者加女貞子、何首烏﹔ 陽虛者加肉蓯蓉、火麻仁。
3.養成清晨起床時,即飲用一大杯溫開水的習慣。或喝健康醋養生。
4.常作腹部按摩-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在肚臍周圍上下左右(下脘、左右天樞、氣海)作圓形按摩運動,循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各做36圈,或按摩五柱穴,以增強胃腸蠕動力。
【常用有效的脾胃保健穴】
1.五柱穴(中脘、下脘、左右梁門、巨闕)-
  中脘位於胸骨體下縁至肚臍的中點。中脘與其上、下、左、右各2寸的四個穴,合稱五柱穴。
2.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缘外側凹陷部位下3寸。
  以上穴位可以艾條溫灸,或以劍指(食指中指併攏)、掌心按揉,以活絡腸胃功能。


新聞資料來源: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本文作者:聯合醫院 江裕陽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