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每天上網5小時?小心網路成癮症候群!

現代生活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增加了許多生活的便利性,透過網際網路的流通提高了資訊交流的效率,網路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但有些人成天打電動、逛網站、與人聊天或談情說愛,結果耗費了大量時間於虛構的網路世界中,反而忽略了現實生活中該負的責任與人際關係,醫師提醒說,這時就該注意是否已經產生了網路成癮現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說,雖然使用網路的行為是否會達到成癮(Addiction)狀態仍有爭議,但病態的網路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尋找的不是資訊,而是社會支持、性滿足或在其上創造一個新的人格。

王仁邦指出,有些學者認為,透過電腦網路溝通方式優於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因為它可以去除影響真誠溝通的不利因素,如社會階層、性別刻板印象、外表的吸引力及權威結構等,使人的思想更能無礙的表達與客觀地討論。但如此在網路世界中,社交的本錢不再是財富,而是如何表達與操弄資訊的能力。

王仁邦說,根據國內過去調查顯示,國內網友約有十五%出現網路成癮症,其中以男性居多,年紀集中在廿多歲,大都是大學以上高學歷的資訊相關工作者,每天上網時間高達三至五小時。

一般而言,所謂的「網路成癮症」又可以分為「網路性成癮」、「網路人際關係成癮」、「網路強迫症」、「電腦成癮症」、「資訊缺乏恐慌症」五種。有些患者可能因為本身的人格特質較為退縮,所以必須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尋求慰藉,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耽溺於網路中,造成人際關係的退縮。有一些網友們甚至合併有焦慮、失眠、強迫症和社交畏懼症等精神症狀,建議這些網友必須改變生活作息,並尋求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以免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王仁邦表示,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亦設定了一檢測標準,如果有出現下面八種症狀其中的五種以上,那麼就要考慮已經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
一、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二、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
三、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總是失敗。
四、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易發脾氣。
五、花費在上網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久。
六、為了上網,寧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或教育機會損失的危險。
七、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
八、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焦慮或沮喪。

松德院區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針對此網路現象,將分別於北中南三區舉行第六屆心靈影展,本次的主題是「WEB,人生練習曲」,北區的日期是4月18日至20日,地點在西門戲院,一天各有兩部影片,且每部影片放映完後皆有專業醫療團隊人員進行講座,期待透過共六部影片,探討網路上的種種現象。如:網路交友、網路遊戲、網路犯罪及網路的情色世界等。

網海中,雌雄莫辨、正邪倒錯;現實中,渴求歸屬、期待認同。當網路從工具成為個人生命重心,從打開世界的窗變成禁錮自己的鎖,該如何在這訊息爆炸與人際互動改變的年代,平衡我們敏感心靈,期待藉著此影展提供民眾於觀賞電影之餘,能有更多省思及與精神科專業人員討論機會。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王仁邦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