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診斷疥瘡新方法-非接觸型皮膚視鏡法

18歲的年輕少女,因畢業旅行,投宿在外,約2個月後,手部開始搔癢,搔癢情況持續2個月,且有輕微脫皮、紅腫現象,曾在外就醫診斷為『手部濕疹』,塗抹藥物後症狀雖暫時改善,但是不久症狀復發並加重,晚上搔癢難耐,於本院皮膚科門診求診,診斷為疥瘡。

23歲年輕阿兵哥,因常在野外團體紮營,某天開始感覺全身搔癢、脫皮,發現同團弟兄也有數人有搔癢、脫皮症狀,原以為是常出汗,造成的汗疹現象,於是持續亂塗成藥4個月,仍無法改善,後至本院皮膚科求診,診斷為疥瘡。

70歲左右獨居奶奶,行動不便,自我照料能力差,免疫力也差,加上居家環境潮濕不潔,全身極癢無比,又嚴重脫皮,求助於本院皮膚科門診,診斷為挪威型疥瘡﹝百隻以上的疥蟲感染﹞。

疥蟲的蟲體很小,成蟲約0.3mm,近似圓形,或橢圓形,肉眼幾乎看不見,以人體皮膚角質為食物,傳染途徑常發生於與患者親密接觸、外宿或群體生活,ㄧ般病患身上會出現散在性的紅色小丘疹,直徑約0.1公分,感覺非常搔癢,但若感染在免疫系統異常之患者身上﹝對癢的感受出現問題﹞,常會導致嚴重的挪威型疥瘡,呈現出結痂厚皮的外貌,這些痂皮中都佈滿了百隻以上的蟲體。

傳統的疥瘡檢查方法〝皮膚刮屑法〞,必須以〝解剖刀片〞刮取病灶及周圍皮膚後,將採集的檢體置於載玻片,加上10%的氫氧化鉀後於顯微鏡下檢查,在過程中容易造成皮膚出血,小孩或幼兒於檢查過程無法配合,時常造成檢查過程上操作困難,並且敏感度不高,即使沒有找到相關證據亦無法排除疥蟲的可能,如果延遲診斷有時也會造成感染擴散的風險。另外,由於疥瘡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疾病,在操作過程中與病患直接接觸,稍不慎有可能造成醫護感染。國泰综合醫院主治醫師許哲豪突破傳統的疥瘡檢查方法〝皮膚刮屑法〞,自去年五月紐約進修回國後改利用一種非侵入式的〝非接觸型皮膚視鏡法〞,至今已成功診斷數十例病例,在病患的手上看到疥蟲,經投予病患殺疥劑後,病患於兩~三週後痊癒。

『非接觸型皮膚視鏡法』是〝皮膚視鏡法〞的第二代,二者皆是利用光學原理減少皮膚角質層對光線的折射,以清楚的看到表皮及真皮上層的結構,作為鑑別皮膚色素病灶的工具。『非接觸型皮膚視鏡法』是新型的皮膚視鏡,取代傳統皮膚視鏡需要用凝膠做傳導的麻煩,利用32個LED環型光源更能清楚看到隧道般疥蟲爬過的痕跡及疥蟲呈現三角型的黑色小體,快速診斷疥瘡。這個新的診斷方法,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另外,許醫師也利用皮膚視鏡法診斷罕見毛髮疾病﹝串珠毛髮病﹞,已被國際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接受刊登。


新聞資料來源:國泰綜合醫院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