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三大獨創脊椎治療法完整批露

他,從事脊椎外科手術長達25年,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執刀超過1萬6千次,過去10年來,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百,被國際脊椎醫學最重要的期刊《Spine》譽為「The miracle doctor」。Discovery頻道將於12月28日晚上10點首播《聚焦台灣:脊椎神醫》,為您介紹讓全球醫學界驚豔的台灣骨科醫師 — 張國華醫生。

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指出:「Discovery頻道《聚焦台灣》節目站在前線的位置,針對時下重要的議題、科技貢獻或最新醫學突破,以新的觀點為您深入剖析。張國華醫生的卓越醫學貢獻,不僅是『台灣之光』,連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骨科醫師,都前來向他學習先進的脊椎手術,這樣卓越的人物與故事,是《聚焦台灣》不能錯過的報導題材。」

三大脊椎治療新法建功 台灣醫龍揚威國際
張國華醫生於台中縣太平市國軍台中總醫院擔任骨科部主任,投入脊椎外科25年。對張國華醫生來說,脊椎是支撐人體的重要骨幹,內含大血管與中樞神經,開刀風險性相當高,一但開不好非死即殘,非同兒戲!加上開刀傷口動輒三、四十公分,又往往非一次手術可解決,病患心理、生理上承受的壓力、痛苦是言語所難以形容的。

張醫生一年的執刀次數約有六、七百次,換算起來,一天就有兩台刀要開,25年下來的開刀次數,直逼一萬六千多次,而且這10年,張醫生締造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張醫生的治療方式採行中西合璧,多年來,他不吝惜於將自己獨創的治療方式與國際分享,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Spine》上的論文,篇篇都是以患者為第一考量的心血結晶,他三大知名的治療脊椎方法:槓桿法(治療嚴重側彎畸形)、洗髓灌頂法(治療S型側彎畸形)、開合法(治療嚴重駝背畸形),突破傳統達到一次矯正,且讓手術範圍成功地從大範圍變小範圍,規模縮小,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軍事教育背景 醫療當作戰

張國華醫生出生於民國42年,父親是湘軍,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所以張醫生是眷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在這軍事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表示:「我喜歡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地方就想辦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柢,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脊椎畸形矯正術它用刀見血,事實上跟作戰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受過軍事訓練,做個比喻,作戰分戰略、 戰術 、戰爭三個層次,最簡單、最安全、最有效,能夠達到我們目的的,就是最好的戰略。」

醫者的執著 神醫締造四個奇蹟
就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執著、戰術運用,Miracle Doctor張國華締造了四個奇蹟:一是脊椎嚴重彎曲的患者,張醫生能回復他的體態均勻,這是其他國家尚做不到的,故有許多外國醫生前來取經。二是十二項手術方法全是台灣原創發明,而非移植外來,讓台灣脊椎外科於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三是在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Spine》上發表了十一篇論文,海峽兩岸兩、三萬名骨科醫生合計,總數論文不過一百多篇,但張國華醫生即佔十一篇,可謂翹楚。四是神乎其技的「太極刀法」,傳統中國文化太極的精神與內涵,是張國華醫生神乎其技的根源,他自創的太極刀法,是當他開刀時,整個心神會全部收攝起來,讓生理、心理處於放空境界,外面講什麼全部聽不見,只把精神貫注在手中電鑽、釘子的尖端所傳回來的感覺,然後根據這些感覺去執行手術,這也就是張國華醫生所稱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之處。

當下精準判斷 以手感搶救生命

張醫生的手感,即使不開刀也成功的搶救了從印尼泗水來求助的司汪迪(Suwandi)先生。司汪迪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曾因駝背接受張醫生矯正,但後來發生一次跌倒意外,他的脖子一直不對勁,後嚴重得下巴都貼到了胸前,無法吞、無法吃,連躺著睡都會因脊椎疼痛而醒來,印尼的醫師全部束手無策,所以,司汪迪又來向曾給他重生的張醫生求救。
再次來到台灣的司汪迪,孱弱的身軀還帶著糖尿病、高血壓,張醫生的研判是他的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開刀,宜徒手扳正,憑「手感」讓司汪迪的頸椎復位,而且不能影響到神經、血管。對司汪迪來說,這是最安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但對醫生來說可是面臨極嚴峻的考驗,因稍一不慎,傷到通往腦的頸動脈,病患就會四肢癱瘓,而憑藉雙手的微妙手感,張國華醫生在不開刀的前提下,再一次挽救了司汪迪的人生!

而問到張醫生多年來從事這一行,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他說:「你會從很多地方得到回饋-病人的回饋、學術上面的回饋、別人肯定的回饋,這會讓你覺得你做這一行是做對了!而且是真正對社會、對人類是有所貢獻的。」無悔地奉獻一生,只為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這,就是「脊椎神醫-張國華」!

David 45歲 男 民國94年開刀

今年45歲的傳教士David Atkin來自美國,從高中開始,就已經是S型脊椎側彎的患者。隨著時間過去,脊椎帶來的病痛也與日俱增,畸形的脊椎不只讓他無法站直、必須經常彎曲著身體,同時也壓迫他的內臟與神經,更可怕的是毫不間斷的疼痛,不只剝奪了他的工作、生活樂趣,甚至也開始嚴重影響人際關係。

為了找回自己,3年前,David找到張醫師,決定接受手術治療。捨棄必須在側面與背部各開一次刀,風險較大的傳統矯正手術,張醫師發明了全新「洗髓灌頂法」,以中國「以柔克剛」、太極互生互滅的哲學思維為靈感,利用矯正側凸胸椎需要的矯正力,同時帶動腰椎,將原本大範圍的手術簡化為更安全的小手術,一次到位。

手術後六個月,原本困擾David的劇痛不僅完全消失,脊椎回到正常位置後,幾乎所有正常人可做的運動,他都能達成,生活也回到了更好的狀態。肺活量變大的他,甚至還參加了鐵人三項,David說:「現在,我能夠跑5公里、騎自行車5公里,還能游泳500公尺!」

許香蘭 46歲 女 民國97年開刀

人稱蘭姐的許秘書,任職於國軍台中總醫院,原本是護士,從手術台上的護理助手到今天,跟張醫生密切合作了長達20年,是張國華醫師的得力左右手。平時
,許秘書必須跟接受開刀的患者做術前解說,而因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病人,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許秘書是近一年來常背部感到酸痛、麻,因背部肌肉耐力差,加上後天性骨骼退化,導致脊椎彎曲,3個月前剛開完刀,張國華醫生施以的治療方式是駝背矯正。

直接面對病患,許秘書清楚了解患者的心理恐懼,但他會告知患者,你這個是有機會接受治療的!很多患者是未成年,故需由父母做決定,父母下決定的難處,
許秘書也知道,也常勸父母們要多從孩子的角度著想。基本上,她擔任的就是母親的角色,但可以以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安撫他們。而因許多病人剛開完刀後,骨骼承受了大的旋轉,外型改變許多,肌肉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而這段期間,也是許秘書一路陪在身邊,而看到許多病患可以重新抬頭挺胸做人,正是最讓她欣慰的一件事。

伍謹筠 26歲 女 民國90年開刀

謹筠約9歲時就發現自己有脊椎側彎的問題,當時的彎曲程度只有30多度,但隨著年齡增長,脊椎彎曲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小時候因父母做生意,謹筠是在緬甸長大,雖在當地求診看醫生,但沒醫生敢幫他動手術,只表示成功率不高。

高中時,謹筠回到台北,幸虧當護士的姐姐在報章媒體發現張國華醫生的報導才讓她又燃起希望,南下台中找張醫生,張醫師告訴謹筠必須開刀,否則日後彎曲越來越嚴重,就會壓迫到神經。但因課業繁重,謹筠是等到大一時才動手術,當時的脊椎側彎已達一百多度。

手術後,謹筠身高從166公分變成172公分,現已就職擔任客服工作,對於脊椎上的鋼釘,她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也感謝張醫生的神乎其技。而對她來說,人生的最大改變就是自信心提高,人也因此變得開朗,看待事情也比較正面,感覺未來是美好的!

豆豆 36歲 女 民國90年開刀

從國中開始,豆豆就開始出現脊椎S型側彎問題。十多年後,她的脊椎問題也日漸嚴重,側彎角度甚至高達70度上下。因為彎曲變形的脊椎壓迫神經,豆豆經常手腳酸麻、無法久站。在長期疼痛感的干擾下,豆豆的精神狀態也變得敏感、不易集中。而且,脊椎病變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生理上,因為長期彎曲著背部、穿寬鬆衣服,應該享受青春的花樣年華,豆豆卻對自己毫無自信,經常情緒低落。

由於側彎角度過大,大部分醫生在看過豆豆的病情後,都不願冒著極大風險開刀,而號稱神效的民俗療法,對她也完全起不了作用,病情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29歲那年,豆豆在新聞上看到張國華醫師治療脊椎嚴重彎曲的「球人」,才開始燃起治癒的希望。

第一次看診,豆豆就決定使用張醫師的全新治療方式,以全新研發的「槓桿法」與帶動原理,只動一次刀,就能同時矯正腰椎與脊椎。「慕名而來,我對張醫師很有信心!」而在開刀過後,豆豆的脊椎角度不只恢復了八成,外觀看來與正常人無異,原本的酸、痛、麻痺狀況更獲得完全改善,「七年了,現在我能穿漂亮衣服、更有自信,甚至下雨、變天時,關節與骨頭都不會酸痛敏感,張醫師對我的影響真的很大!」
本文作者【張國華 醫師】
本文由【Discovery】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