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癌症門診裡的烏鴉嘴

癌症門診裡,急性子的C醫師,正宣告患者得到癌症的事實,而且一股腦兒向患者交代,後續的檢查、化療,以及悲觀的預後。

患者根本聽不下去了,打斷C醫師的思緒,反駁說:「C醫師,你把我得癌症的『壞事』都說完了!拜託,能不能說些『好事』?」

顯然,C醫師在患者心中,已經變成拚命詛咒自己的烏鴉。

C醫師想了一會,說:「好的。『好事』,就是沒有比這個更壞的事了!」

許多人生命中最大的打擊,都是在癌症門診當中發生的。

當病人被醫師告知,「你得到癌症了」,瞬間激起的複雜情緒——不相信、憤怒、無力——的確是難以言喻。

雖然,C醫師說的是實話,但未免是過於刺耳的真理。在這樣敏感的時刻,若醫師缺乏同理的態度,敏感的患者格外受到挫折,會把對疾病、對自己的憤怒,直接「轉移(displace)」到醫師身上,認為醫師是烏鴉嘴。

這時,我們會鼓勵患者盡量表達負面情緒,醫師也盡可能「涵容(contain)」這些情緒,表達會「陪伴」他完成治療的誠意,並且,邀請患者一起來決定後續治療。

另外,有機會的話,精神科醫師會與患者一同思考「存在(existential)」的議題,像是「生命的意義」。

因為,人類心理是很弔詭的: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所「擁有」的。所以,失去了感情,才知道原來擁有珍貴的感情;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原來有健康;快失去生命,才瞭解了「生命的意義」。

在生命的尾聲,我們可能悔恨著「過去」的不小心、或者擔憂著「未來」的死亡,但我們又忘了,其實「當下」——「沒有比這個更壞的事」——更值得花時間去珍惜。

然而,「活在當下」,終究是困難的。因為,生活還是有擔心不完的事。

或許,這就是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深意吧!

(本文刊登於2009.3.18聯合報健康版)


張立人醫師小檔案
現任: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電子報主編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精神科駐站醫師
學歷:台大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
經歷: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長庚醫院林口院區精神科系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實習醫師
專長:一般精神醫學、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認知行為治療、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網址:張立人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台大醫院精神科 張立人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