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防疫能,為什麼食品安全不能?

細數過去會發現到,因為食品安全事件,已經更換了許多食品衛生處處長,也折損一位衛生署署長。一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無法透過換人做看看就可以解決問題,這只會使得食品界沒有人願意來承擔重任。

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人事的問題,而是結構面、組織與計畫方案的問題。我想拿防疫與食品安全做個比較。

10年前,國內疫情頻傳,問題一個又一個不斷發生,後來因為腸病毒事件,催生了疾病管制局,將三個防疫機構合併。經過組織整併之後,疾病管制局成立至今已經10年了,運作也逐漸步上軌道,當然也跟找到適當的首長有關。

成立疾病管制局後,台灣社會也陸續發生許多疫情,從腸病毒、SARS、登革熱、毒癮愛滋、抗藥性的結核病到目前的新型流感,疫情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經過多次練兵,疾病管制局逐漸累積處理疫情的能力,至少目前處理新型流感還算得宜,大家沒有那麼恐慌。

防疫能,為什麼食品安全不能?
防疫與食品安全都跟民眾休戚相關,防疫工作漸漸上軌道,為什麼食品安全問題仍層出不窮?

食品的問題牽涉面向很廣、很複雜。舉例來說,食品進口商很多,但相對於升斗小民每天接觸到的食物種類來說,真正大型企業佔率反而少,因為一般民眾所需的食品,不論從業人員、食物烹煮過程、加工與配送等相關人員非常多,牽涉到的環節也更複雜。

相對來說,防疫較少是人為因素,主要面對大自然的細菌、病毒等生物,以知識與科學打仗,這裡面比較少人性的問題,而是溝通傳達知識的問題。但食品安全就不同了,在處理食品過程中涵蓋太多的人為因素,既然跟人有關,就會牽涉到人性、生活習慣等問題,如果要真正解決,必須從組織改造、人事、計畫方案多面向下手。

就像疾病管制局,經過組織再造之後,才有較大的能量處理變化無窮、棘手的疫情,即使成立了,面對SARS發生時仍舊一團亂,直到最近才逐漸步上軌道,這說明了,從成立到上軌道仍需經過多次的運作演練。同樣地,食品問題也需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明年初TFDA上路
目前,食品處的人員明顯不足,負責進口食品的只有一個科,不超過20人;負責食品安全的也只有一個科,也不超過20人,這兩個科加起來不超過40人,他們要處理全國所有食品衛生安全,一旦出事時,一半的人要趕著寫報告給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真正能做事的人就更少了。

今年,TFDA法令已經通過,明年初上路。組織整併成立TFDA有個好處,可以編列更多人力,更重要的是整個組織可以動員起來,發揮更大的功效,並且也能吸引人才,引進更多優秀人員。在經費方面,已經爭取到的經費有21億,比原來四個機構增加了4億。

不過,即使明年初成立且順利運作,也不能期望有立竿見影之效,至少需要二至五年才能步上軌道,但總算是個好的開始。

另外,在結構面仍有個致命傷,那就是中央與地方的互動,每次出現食品問題,媒體通常會要求衛生署負責,其實實際的執行權責在地方,但地方政府也是沒有足夠的預算與人力。民國70多年時,當時的劉廷英處長提出加強地方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衛生的計畫,大幅補助地方組織人事與各種計畫經費,但之後,地方制度法實施,中央政府負責政策,並不負責實際執行,只有間接指揮權。

食品安全事件有很多是執行面出了問題,而不是政策面,必須責成地方政府處理。每次出事時,衛生署的要求,地方衛生局總是無奈回應,經費、人力等資源嚴重不足。如果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地方首長應該要更重視食品衛生業務。

最近,行政院要成立「食品安全會報」,希望能協調消保會、農委會、衛生署、環保署與經濟部等權責機關共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相較於國外,台灣的食品安全體制仍屬落後,該如何迎頭趕上,可說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國人支持,也希望經過組織改造後的TFDA能穩當上路,逐步提升台灣的食品安全環境。
本文作者:行政院衛生署 葉金川署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