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 聽力恢復成效優異

一項經衛生署核准國內首例引進,由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任林永松醫師於97年7月25日親自操刀執行的「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順利完成一年的追蹤期。

讓中耳缺損的聽障個案恢復聽力達到10-25分貝以上,使個案能輕易的分辨不同的音色與音量之聲音並能有效的溝通,此項手術改善了過去一般傳統助聽器、骨傳導助聽器及骨傳導植入式助聽器的缺點。

這位國內首例個案為一位八歲男童,因為右耳先天畸形小耳症,併有中度至中重度傳導性聽力受損,以致對日常生活週遭的聲音來源辨識受到影響,且因構音障礙而無法有效的溝通,以致影響個案的人際互動。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林主任帶領聽能復健醫療團隊以25年的手術經驗與技術為個案進行「人工中耳系統」植入手術。手術執行方式是將右側乳突處皮膚切開後,將植入體「振動式人工聽小骨」(VORP, Vibrating Ossicular Prosthesis )固定於顳骨上,以乳突鑿開手術合併鼓室手術將傳導線(Conductor link)及浮置轉換器(FMT Flouting Mass Transducer)固定在圓窗上。

約四週傷口癒合後,再搭配聲音處理器(包括:麥克風、電池、數位訊號處理器;八頻道及無線頻道調節器),由體外磁鐵吸附於耳後上方頭骨上的。

藉由聽力師的程式設定(AP Audio Processor)與微調聲音處理器,聲音處理器便能將聲音透過皮膚傳到內線圈,再傳送到砧骨或圓窗上的浮置轉換器;浮置轉換器則可振動正常內耳耳蝸的淋巴液,使毛細胞產生去極化,以產生脈衝電位訊號而經由聽神經,向上傳導到大腦以解讀聲音。

聽覺是兒童學習語言及認知重要條件之一,兒童在聽覺上有缺損,除了影響語言的習得外,亦會產生認知學習及社會適應上的限制,造成個體心理的挫折及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這些伴隨而來的問題都與聽障兒童的語言溝通發展有關。

奇美醫學中心成功的以個案管理方式為個案做整體的聽能評估之後,再以「人工中耳系統」執行植入手術, 除了能夠有效改善個案聽覺能力,並進而能提升個案整體的語言溝通能力。

回顧過去,奇美醫學中心曾在民國78年執行首例成人多頻道人工電子耳植入術;之後更在民國81年,推廣用於學語前失聰的兒童,20年後的今天,國內植入人工電子耳的醫院已相當普遍,接受手術的年齡也逐漸下降,人工電子耳成為最進步也最廣為人知的人造感官科技,是重度與極重度聽覺障者的福音。

然而針對中度聽覺障礙患者,其聽力損失程度,雖然還不須仰賴植入人工電子耳,但是很多狀況使他們無法經由使用傳統助聽器,而獲得改善。譬如:先天小耳症、耳道崎形、經開放腔手術後的膽酯瘤患者、經放射線治療之鼻咽癌患者等,就需要有突破性的醫療技術與人造感官科技來解決困難了!

經衛生署核准由國內首例創新引進的「人工中耳系統」,便能滿足這些中度聽覺障礙患者的需求!首例個案術後開機經過三次調頻設定後,除了聽力測試可達10-25分貝之外,子音、音源的辨識幾乎正常,且能提升其整體的語言溝通能力,奇美醫學中心繼人工電子耳手術20多年之後,再次引進此項新技術,大大的改善了中度聽障而不適於佩帶傳統助聽器患者的溝通能力及生活品質,也為聽障者提供更多的聽覺輔具選擇。
本文作者:奇美醫院耳鼻喉部 林永松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