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2009年「全球抗痛日」研討會─肌肉骨骼性疼痛

一、緣起
國際疼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自2004年起,每年皆會於十月的第三週開始,選定一種特定的疼痛議題,以為全球共同努力的標的;並於當年度內藉各類活動舉辦與學術參與,提昇該類疼痛的治療成效。這個活動被命名為「全球抗痛」─Global Against Pain,而起跑的這一天,則被稱為「全球抗痛日」。今年度的全球抗痛日為2009年10月19日,而今年度的主題是「肌肉骨骼性疼痛」。為提升國人對此一疼痛議題的健康知識,台灣疼痛醫學會與台灣頭痛學會,與管制藥品管理局共同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座談會、記者會與相關報紙文章發表。

二、為什麼選「肌肉骨骼性疼痛」?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所有疼痛中發生率最高、影響範圍最大的疼痛,報告甚至指出,約一半人口一年內受肌肉骨骼性疼痛困擾超過3個月。肌肉骨骼性疼痛發生如此頻繁,同時也依侵襲部位不同,被分類為頸部疼痛、背痛、下背痛、關節痛等,常常對病患造成長期、慢性的傷害折磨,也因此造成極大國民生產力的損失,單以下背痛為例,一般各國估計的損失約為每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百分之五至八。這樣重大的損失自然是需要喚起全球共同行動的。

三、本次活動特色介紹
本次「全球抗痛日」座談會,邀請台灣疼痛醫學會、台灣頭痛學會醫學專家,與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共同討論肌肉骨骼性疼痛在癌症疼痛、緊縮型頭痛中扮演的角色與應有的治療對策,並介紹應用超音波於肌肉骨骼性疼痛診斷的可能。此外,在一份台灣疼痛醫學會的調查中顯示,於200餘位因失眠問題而需要使用助眠藥物的民眾中,分別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問卷」評估其睡眠障礙與疼痛狀態時,可以發現超過50%的受訪者於就診時身體至少有一處有疼痛症狀,超過75%的受訪者於就診時及前一年間,身體至少有一處有疼痛症狀。若進一步比較睡眠障礙與疼痛的關係,結果顯示,疼痛的部位越多,睡眠品質越差,且越長期疼痛(一個月以上)越易造成失眠(長期疼痛與失眠的關係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而這些失眠的民眾中曾接受疼痛相關治療(包括藥物及物理方式)卻不到四分之一。這樣的結果提醒我們兩點:一、肌肉骨骼疼痛帶來的干擾,不止是白天工作時的無力、倦怠與情緒障礙,更影響睡眠品質,可說是「如影隨形」、「夜以繼日」的折磨;二、藉助助眠藥物的失眠民眾,其肌肉骨骼疼痛是影響睡眠的原因之一,除求助精神科醫師正確診斷外,慢性肌肉骨骼當肌肉骨骼疼痛亦應積極尋求治療。

※附錄:

常見與肌肉骨骼問題有關的疼痛

•疼痛部位:

造成原因或常見診斷:偏頭痛、張力性頭痛、顳顎關節疼痛

•疼痛部位:

造成原因或常見診斷:胸廓出口症候群、肌筋膜炎(菱形肌、胸鎖乳突肌、提胛肌、斜角肌等)、頸椎關節炎、骨刺、滑脫、椎間盤突出、及其他民間常用俗稱如:落枕、骨刺等。

•疼痛部位:背及下背

造成原因或常見診斷:肌筋膜炎(背長肌、多頭肌、腰四頭肌等)、腰椎關節炎、壓迫性骨折、腰椎滑脫、椎間盤突出、及其他民間常用俗稱如:骨刺、閃到等。

•疼痛部位:關節

造成原因或常見診斷: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囊炎。


可用以自我判別的症狀:

肌肉性疼痛的特徵為:

1.休息可能更嚴重,特別是睡到半夜或清晨時特別嚴重的痛,經常因此影響睡眠;

2.疼痛部位不定,可以在數個部位輪流或同時發作,經常因此讓病患疑慮「怎麼到處在痛?」;

3.發作的強度與時間不定,但可以整天痛並且非常痛,經常因此讓病患恐慌「是不是病因很嚴重、需要開刀或長腫瘤?」;

4.與氣候,特別是溫、濕度有關。溼冷的日子、或是季節轉換時,較常發作;

5.熱敷、按摩(含民俗推拿、刮痧等局部物理性刺激)或電療等會有不等程度及不等時間的舒緩,但也因療效維持時間不一定很久而需要反覆進行;

6.疼痛的本質(痛法)並無適當形容詞,說酸又不是真正酸,說麻又不只是麻,說抽又不完全,說痛又不夠精確,只因中文實未有用以描述肌肉性疼痛的適當辭彙。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