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小兒腹瀉

一、怎樣才算小兒腹瀉:指小兒糞便中水分增加而且形狀改變,次數增加。

二、分類:

(一)急性腹瀉:突然發生大便次數增加且形狀改變。

(二)慢性腹瀉:解稀便的情形持續二週以上。

三、造成原因:

(一)病菌感染:如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等。

(二)腸道本身的炎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及壞死性腸炎。

(三)與食物有關:食物貯存太久或冷藏保溫的溫度不足、牛奶過敏、乳糖耐受不良、食量過多、生食未充分煮熟、食物中毒等。

(四)心理或情緒上因素:如緊張、興奮、不安或憂慮。

(五)腸道先天異常或機械性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及腸道手術後腸道較短。

四、症狀:

(一)大便次數增加,形狀改變,大便中水分增加。

(二)噁心、嘔吐、腹痛、腹脹。

(三)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精神差、軟弱無力、哭鬧。

(四)可能發燒、但視腸內感染病菌而定。

五、處理:

(一)若於家中可收集解出的大便,並請於四小時內,送至門診或急診室,讓醫生診視以便對症下藥。

(二)不亂自行服用藥物或抗生素,否則對腸胃刺激更大,反而加重腹瀉。

(三)如嬰兒餵食母乳者,不需暫停哺餵,只需採少量多餐方式。嬰幼兒餵食牛奶者,則可將牛奶濃度稀釋一半(如原本一匙泡60ml水,則現一匙泡120ml),稍大的幼兒,則可給予米湯或稀粥食用。嚴重者才需改用醫師指示之止瀉奶粉。

(四)勿給予糖水或蜂蜜汁,水果只能給予蘋果。

(五)若腹瀉嚴重者,則禁食12-24小時,輕者6-8小時,禁食期間可服用醫師處方的口服電解質溶液,以補充腸道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

(六)觀察大便次數、顏色、形狀。保持臀部清潔乾爽,勤換尿片,避免紅臀。

(七)保持飲用食具之清潔,同時應注意個人衛生、沖泡牛奶或準備食物前應洗手。

(八)二、三天內視大便改善情形,逐漸增加牛奶濃度,恢復正常飲食,若一直未好轉,必須送醫求治。

(九)若出現合併症徵候,如發燒、血便、脫水、抽筋等情形,則務須儘速就醫。

(十)脫水時症狀:

1.皮膚冰冷,顏色蒼白,彈性差。

2.口腔粘膜乾燥。

3.眼淚或唾液會減少或消失。

4.眼球或凹陷。

5.囟門凹陷。

6.呼吸心跳變快。

7.明顯的嗜睡,對刺激反應過度躁動。

8.最後可能導致昏迷、抽搐。

六、預防:

(一)養成衛生習慣:包括食物、食器及接觸食物的手。

(二)嬰兒期需注意奶瓶的消毒,食物亦應加熱與冷藏。

(三)沖泡好的奶水不可放太久,食物也要儘快處理與食用。

(四)小心幼兒將掉落桌面的食物撿起食用。

(五)勿食用發霉的食物。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