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疝氣」食療

現代醫學認為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由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缺損向外不正常的凸出現象。最常發生在鼠蹊部的上方,也就是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中醫認為,疝的發病多與肝經有關,凡肝鬱氣滯,或寒滯肝脈,皆可致疝;亦有先天臟氣薄弱,不能收攝而致疝者。治療可多選用溫補肝腎、散寒之品。

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記載了小腸疝氣的治療法:

治脾胃虛弱、小腸疝氣。大茴香二兩,生薑連皮四兩,共入坩器內,淹一周時, 慢火炒之,入鹽一兩,為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小腸疝氣為小腸附入陰囊,時上時下,似有物狀,臥則入腹,立則入囊,如狐之出入無常,故一名「狐疝」(類似腹股溝直疝)。坩器為耐火土製成的鍋。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而致小腸脫垂、疝痛,治以調補脾胃為主,方中大茴香暖下焦,逐膀胱冷氣,輔以生薑暢達胃氣,散風寒,暖脾胃,二藥合用,健胃整腸,調中益氣,有升陽健脾、療寒除疝之效。

順便對趙學敏介紹一下:趙學敏(約1719-1805)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馬,遷龍溪知縣。乾隆間(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醫合藥,賴以生者數萬人。學敏與弟學楷,皆承父命讀儒學醫。學敏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曆、醫術、藥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匯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藥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濟堂」,是診病療疾之所,兄弟寢食其間,治療多效。族人趙柏雲為走方醫,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學敏又合平生所錄奇方,著成《串雅內編》、《串雅外編》(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眾條方或法。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綱目拾遺》,補闕拾遺,為一代名著。趙氏另有著作多種,惜乎僅成以上二書。

清朝黃宮繡在其《本草求真》卷一《補劑》中提到:

治疝氣如斗,用荔枝炒黑,與茴香、青皮各炒為末,用酒送下。

荔枝炒黑有溫中收澀的作用,加上茴香、青皮皆入肝經,有溫肝、散寒氣凝滯的作用,用酒增加藥力,是頗實用的方法。

黃宮繡(約公元1736∼1795年),字錦芳,清代江西撫州宜黃人,出身於儒醫世家,學識淵博,精通醫藥。其有感於當時本草書多「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論,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合,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的現狀,乃力糾時弊,集平素之治驗,採百家之精萃,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於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站醫師
學歷: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學分班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系住院醫師指導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系總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 外科泌尿科醫師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 一般外科醫師
專長:鋼琴、醫學、語文、中西醫結合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中西醫師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