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天貪涼 中「陰暑」還不知

中暑,是指在夏季感受暑邪而發生的病症,現代醫學認為是人體對熱的排散功能降低所致,表現為突然暈倒、身熱、惡心、嘔吐、煩躁、大汗(或無汗)、面色蒼白,重者牙關緊閉、四肢抽搐,應很快將病者轉移至涼爽通風處,補充水分,以得到緩解,恢復正常。

而對「陰暑」,中醫認為是「靜而得之」、「避暑乘涼得之」、「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夏季人們貪涼、露宿太過或者久臥空調房間,或用涼水沖澡;年輕人則自恃身體結實,大量進食冰啤酒、冰汽水、冰西瓜;更有怕熱者,乾脆在室外鋪上涼席睡一覺因而出現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口渴咽乾、四肢痠痛、發熱無汗、胸悶惡心、嘔吐腹瀉等一系列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謂的「陰暑」。

中醫認為,「陰暑」的發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濕,所以「陰暑」不像中暑那樣明朗化和發病急劇,「陰暑」病程比較長,濕邪纏綿,或汗出而熱小退。中醫的治療在辨別其暑熱、暑濕、寒濕、濕熱的不同情況,以分消、清化、清利、宣通等辦法綜合調理。

夏季一般對中暑的預防較重視,但對陰暑的認識不足,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慢性病者,更容易患病,所以,夏季不可因避熱而過於貪涼,以免寒濕侵襲而引起「陰暑」。

夏夜不要露宿室外,更忌席地而臥;外出乘涼時不可貪涼太過,或久臥冷氣房間飲用生冷瓜果、甜膩之品無度,以免暑濕傷人正氣而致病。

一旦患「陰暑」,症狀較輕者酌情服用藿香正氣散,以化濕祛暑、散寒止瀉,症狀偏重者要及時就診。陰暑並不等同「感冒」,是因體內暑熱、暑濕、寒濕、濕熱未能得以清理的緣故,服用解熱鎮痛藥、抗炎藥均無效。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