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關節疼痛的中醫治療

針灸是減輕疼痛的有效療法,可減少西藥止痛藥的劑量,或甚至取代止痛藥;對於用藥複雜的免疫疾病,針灸更可以減輕疼痛症狀,減少藥物的使用。以下分別簡單介紹膝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與病例。


◎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
關節局部的鈍痛或酸痛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早期症狀,上下樓梯痠痛症狀會加重,運動或動作後則緩解,其他的症狀還包括關節活動時出現響聲,或晨起感覺僵硬。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或無力等症狀常常會隨年齡逐漸加重,最末甚至要接受置換關節等手術。


病例一
48歲的男性,電腦工程師,左膝不時疼痛,熬夜或工作時間較長時,疼痛頻率增加。記憶中沒有骨折或挫傷史。左膝關節經影像學診斷為膝退化性關節炎。疼痛發作時左膝關節較右膝腫,但局部無發熱或發紅。就診中醫之前,疼痛發作時多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來緩解疼痛,後來因為不時胃痛就診中醫。
中醫在疼痛發作時依當時診斷取穴,先以緩解疼痛為主,針灸治療穴位包括陽陵泉、太谿、崑崙、三里、鶴頂……等。緩解期則以內服中藥行氣袪濕、養血濡筋。
原本發作頻率約每周一回,現則一個月以上偶發一回,且多在工作量大並熬夜時左膝關節才作痛。胃痛則因停服阿斯匹靈不藥而癒。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晨起持續一小時以上的關節僵硬,關節疼痛、類風濕結節、手指與關節變形,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目前多以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S)與類固醇(STEROID)來緩解疼痛,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須配合抽血檢查確診,目前發病原因不明。


病例二
52歲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女性患者,兩手腕、指關節在發作時腫、熱、痛,晨起的關節僵硬(morning stiffness)持續約1小時,冬天比較嚴重。
疼痛發作當天,依當時診斷選穴,治療穴位包括三陰交、復溜、通里、太衝、豐隆……等,疼痛緩解時,則依當時體質與診斷選用三里、內關、外關、太衝、陷谷、陰陵泉……等穴。
經三個月的針灸治療,目前早上的關節僵硬情況改善,僵硬持續約三十分鐘,兩手腕的腫、熱、痛在治療一個月已不再發作,指關節的疼痛程度減輕。針灸治療的目標在減輕疼痛、減輕發炎程度、防止骨骼、軟骨及軟組織的破壞,盡量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


◎ 肩膀活動不利
肩膀疼痛以致活動受限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原因包括長時間使用電腦、搬運重物、過度使用、……等等,若長時間遷延未癒則很可能是肩周炎。


病例三
57歲的男性患者左肩酸痛月餘,肩關節一點特別作痛,不太能使力或搬運重物,活動受限。
針灸治療第一回選用肩前、合谷、外關……等穴,痠痛已大幅緩解,目前仍持續就診治療中。


從中醫學角度看,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為痰瘀互結,氣血不行,而活動不利則是由於瘀積阻滯加上筋骨失養所致。中醫治療在關節疼痛的發作期與緩解期,都可以針灸與內服中藥治療。發作期以緩解疼痛為治療目標,緩解期則以養血強筋為目標。另外在緩解期,患者自己可兩手搓熱後,按壓關節附近的穴道。例如膝關節炎可按壓犢鼻、陽陵泉,指關節疼痛可按壓上八邪,肩關節疼痛可按壓肩骨禺、肩貞等穴。
針灸是緩解疼痛的有效療法,可減輕西藥止痛劑的劑量,或甚至取代止痛藥;針對用藥複雜的免疫疾病,針灸更可以減少疼痛與止痛藥的使用,有助改善病人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 中醫科 江佩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