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人氣

      5722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00510醫療相關新聞(1)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11577&level_no=2&doc_no=80427 10HPV陽性婦女,就有1名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 建檔時間:2011/05/10 10:19:28更新日期:2011/05/10 10:21:14 衛生署新聞 由於每100名子宮頸侵襲癌個案,就有676年以上未做抹片,為提供不肯做抹片女性另一個早期發現的管道,衛生署於99年起提供36歲以上且超過6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可在家自行採檢的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查。辦理結果發現每10HPV陽性婦女,就有1名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然截至目前尚有4HPV陽性婦女未進一步完成抹片檢查,故藉此特別呼籲她們儘速前往婦產科做抹片檢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另今(100)年將再提供10萬名檢查服務,請符合對象的婦女逕洽各縣市衛生局所索取「HPV自我採檢套組」。目前國內約有160萬名36歲以上且超過6年以上未做抹片婦女,99年計有37,350名完成HPV檢查,2,955名檢查結果為陽性(陽性率7.9%),其中1,682(57%)完成抹片檢查,抹片結果為低度癌前病變(LSIL)或高度癌前病變(HSIL)者有219(13%)149位婦女進行切片,證實為高度癌前病變有88(59.1%)、癌症17(11.4%)一、HPV陽性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國民健康局分析99年提供之37,350HPV檢測服務之資料顯示,HPV陽性有2,955名,陽性率為7.9%,並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36-49歲、50-69歲、70歲以上分別為7.2%7.9%10.9%二、每10HPV陽性婦女,就有1名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篩出率為定期抹片婦女的32HPV檢驗的目的是要找出已有病毒感染之高危險群婦女,但HPV陽性婦女必須再進一步做抹片檢查,才能找到子宮頸癌前病變或癌症。截至1002月底,2,955HPV陽性婦女已有1,682(57%)完成抹片檢查,並發現59(3.5)低度癌前病變(LSIL)160名(9.5%)高度癌前病變(HSIL)及癌症;相較99年全國36歲以上在近3年曾做過抹片婦女之篩出率0.6%0.3%,為其5.8倍與32(附表1)HPV陽性婦女其抹片結果為高度癌前病變及癌症之百分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36-49歲、50-69歲、70歲以上分別為6.7%9.2%18.8%(附表2),換言之,每10HPV陽性婦女就有1名抹片結果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70歲以上更高達每5名就有1人。前述219名抹片癌前病變婦女,149人已完成切片,其中26(17%)證實為低度癌前病變、88(59%)為高度癌前病變、17(11%)為癌症;與抹片推算相近,每10HPV陽性婦女即有1名已有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詳附表3)四、HPV陽性婦女每年都應定期做抹片檢查,才能確保早期發現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表示,去年檢查出之HPV陽性婦女,仍有1,251(4)尚未完成抹片檢查,依前述之切片確診資料推估,應有113名婦女可能已有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會因此而錯失及時發現的機會。另,由於國內外研究皆顯示,HPV陽性婦女即使本次抹片檢查為陰性,未來發生癌前病變的機會大為增加,所以一定也要定期做抹片檢查。國內1項追蹤11年的研究發現,HPV陽性婦女發生高度癌前病變和癌症之風險,分別為HPV陰性婦女的14倍和32倍;國外研究也指出,抹片正常的年輕(22-32)或年長(40-50)婦女,如為HPV陽性其10年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及以上者分別為15%30%五、100年將再提供36歲以上且超過6年未做抹片婦女HPV檢查10萬人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由於國內尚有160萬名36歲以上婦女超過6年未做抹片檢查,今(100)年將再透過各縣市衛生局所提供10萬名檢查服務,符合對象的婦女可直接向轄區衛生局所索取採檢套組(「HPV自我採檢套組」如附圖1,各縣市衛生局聯絡電話如附表4)。另外,為促使去年接受檢查發現之HPV陽性婦女能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國民健康局將於近期寄發關懷信提醒她們;另,也將責成衛生局所持續追蹤和衛教尚未完成抹片和切片的婦女,促使其完成。附件:100.05.10每10名HPV陽性婦女,就有1名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doc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144910 醫事公會、病友團體締盟爭醫療權益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1/05/10台灣新生報 國內17個全國性醫事專業公會及病友團體昨(9)日成立「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為民眾提供最佳溝通平台,為醫事人員爭取合理職業環境,以保障全民的醫療照護品質水準。由於健保總額制度、民眾就醫習慣及醫院趨向營利化,醫事人員的職業環境反而越來越惡化,有「被壓榨的白色柳丁」之稱;醫院也被冠上「血汗工廠」之名,有高達32%醫院勞動不及格,而超時工作的違規率從99年的5.6%攀升至今年的8%在國際醫院藥事人力方面,美國是台灣的7.8倍,但國人用藥量平均是美國的7.7倍,人力落差懸殊。而在護理人員方面,未來3年有9成留任可能的僅有17.9%聯盟的成立是希望提供醫事人員與民眾最佳的溝通平台,整合各醫院專業位全民提供最好的整合性醫事照護,為醫事專業人員爭取合理職業環境,以保障全民的醫療照護品質水準。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76334/IssueID/20110510 從本土研究看醫師過勞(林煜軒) 2011 0510日 蘋果日報 近來實習醫師工作時數與醫療人員工時問題,再度引起社會大眾的討論。據報載衛生署亦將研擬合理之工作時數與人力配置。然而,比照國外制度或是從病人安全為考量,台灣的醫師到底要如何才不過勞?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筆者擔任實習醫師時期,即有感於此問題的迫切性,故以自己的同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值班對身心層面的衝擊。該研究成果已獲得國際知名期刊《STRESS》(壓力研究)接受刊載。 研究中的實習醫師在內科病房,平均每周工作時數86.7小時,且每個月需值10班,包含2天的假日班;在值班當天必須從早上730分開始工作,至隔日下午5點,共計連續工作33.5小時,沒有任何的補休。此外,上述的工作時數,僅是醫院表定的作息時間。醫師是責任制的工作,實際工作的時間,超過以上描述。 在內科病房工作時,醫師的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平均超過10分,這個分數是在嚴重嗜睡疾病,如猝睡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才會出現的狀況。再以心率變異性探討自律神經功能,發現值班時的夜間工作以及內科期間的夜間睡眠,交感神經受到抑制;值班隔天的晚上,副交感神經趨於活躍──這分別相當於吃下高劑量與低劑量的安眠藥史蒂諾斯(Zolpidem)後自律神經的改變。 此外,值班當天的焦慮、憂鬱程度,明顯高於平時。即使能調整值班後的作息,仍無法改善注意力及衝動控制。和值班辛勞程度較低的科別相比,在經過3個月的內科訓練後,呈現長期注意力較差、做決定的衝動性較強的現象。此現象在去年的一般精神醫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aitry》中,就有篇以全美13家醫學中心的大規模研究,指出上千名醫師在實習期間的憂鬱狀況,其結果和本土研究是一致的。 超時工作如同酗酒 耐人尋味的是,本篇論文曾投稿至歐洲數本著名的職業醫學期刊,皆被婉拒。其中一本期刊的主編來函指出:「我不相信一位實習醫師訓練,需要這麼多的工作時數;您在論文中所提及的數據,據我所知,從未出現在歐洲任何一家醫院裡。」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曾報導,在一個月值46班後,醫師表現約等同於血液中0.05%的酒精濃度;或許主編對這篇台灣醫師一個月要值10班感到不可思議,而懷疑了論文的真實性。全台數以萬計的醫師同仁超時工作,對個人身心的影響,彷彿每日喝酒或吃安眠藥,長期專注力、衝動控制既受損,又處於憂鬱、焦慮狀態,長久以來,勢必影響民眾的醫療照護品質。這個本土的小研究,旨在拋磚引玉,期待有志之士共同致力改善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達成守護全民健康神聖使命。 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76338/IssueID/20110510 醫師工作時數的計較(謝炎堯) 2011 0510日 蘋果日報 雖然工作時數和工作負荷成正比,但是工作時數不是決定工作負荷的重要因子,職場的溫度、濕度、通風品質和工作性質才是重要因子。基於保護從業人員,限制工作時數不如要求重視職場衛生安全重要,同時要考慮員工離開職場後的私生活,是否能消除身心疲勞,或是糟蹋健康。貪婪無理的台灣社會,經常以工作時數判定「過勞死」,指摘僱主或批評制度,希望能獲得金錢利益,減輕工作負擔,我們要理性思考。 限制工作時數,應考慮工作的類別、工作的體力消耗和精神注意力、持續性和品質。限制工作時數,理論上能保護員工的健康,減少錯誤,但是不能一概而論,硬性規定。 當長途飛行成為常態時,1996年就有完整的制度規定民航機機師的工作時數和休息安排。在1970年代,美國內科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1984年美國紐約醫院(New York Hospital)的病人Libby Zion因為住院醫師過勞失誤而死亡,引發醫療糾紛,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1989年以後,美國紐約州開始限制住院醫師每周工作不得超過80小時,200111月,美國國會立法,授權聯邦政府限制住院醫師工作和值班時數。 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定委員會(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反對此法案,提出替代方案,自200371日開始,正式推動限制住院醫師每周工作約為80小時,但是急診醫師照顧病人每周限制為60小時。 工時依據醫學倫理 限制住院醫師工作時數,尤其是外科系住院醫師,會發生訓練手術和進行手術中斷的不良後果,因此,許多醫院沒有遵守,該委員會就以不承認住院醫師訓練資格處罰。有些醫院則以減少值班醫師人力配置作因應,如此反而影響病人的照顧品質。如果完全遵守,又能聘請到全額住院醫師時,人事費用會增加約為14億至18億美元,必然反映到醫療費用。對主治醫師而言,任何文明國家都沒有規定工作時數,而是主治醫師依據醫學倫理,包辦照顧病人的任務,因此,沒有工作時數的限制,當然沒有所謂加班這回事。筆者當年在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每周工作約為96小時,1970年在現在遭逢砲火攻擊的利比亞密蘇拉達醫院服務時,有數個月全城只有我一個內科系醫師,夜以繼日照顧內科和小兒科病人,沒有把我累死。返國後,負責全台灣唯一的台大醫院加護病房(當時採用日本名稱急救室),工作和《蘋果日報》介紹的現任台大醫院創傷科柯文哲主任類似(2011 5月7),如今活到74歲,仍然健康,我有足夠的理由批評根據工作時數判定「過勞死」的不當行政作業。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706/112011051000092.html 收入高免值班 牙醫系夯 ·          2011-05-10 ·          中國時報 ·          【石文南�台北報導】      醫學院校甄選入學九日放榜,醫科與牙醫拚得火紅,牙醫有直逼醫科的趨勢。甄選入學管道中,除台大、陽明、成大三所國立大學醫學系額滿外,不少私立大學醫學院醫科仍有很多缺額,但私立北醫、高醫、中國醫學大學牙系醫卻額滿。      建中代理校長徐建國表示,申請入學牙醫系要考雕塑、素描,學測高分、有術科基礎者都把握機會。同時,目前全民健保很多醫科項目都有給付,但是,牙醫一般治療有健保,但矯正、假牙、植牙等都需自費,牙醫未來就業市場收入不錯,使得牙醫系水漲船高。      私立延平高中發言人張漢鏞指出,今年各大醫學院校甄選入學台大、陽明、成大三所國立大學醫學院醫科額滿外,許多私立大學醫學院醫科還有很多缺額,在甄選入學管道中,像長庚、高醫私立醫學院醫學系招不到原先預計的一半。      長庚醫學系預計甄選四十五人、公告錄取廿人、還有廿五個缺額;高醫醫學系預計甄選五十人、公告錄取十三人、缺額有卅七個。張漢鏞表示,可能跟今年學測滿級分的人數太多有關,因為有高分群的學生認為,滿級分去念私立醫學院有點不甘心,轉而投入指考行列。      至於牙醫系走紅、熱門,張漢鏞表示,他研判與牙科中矯正、假牙、植牙等類別健保不給付,而且矯正、假牙、植牙動輒數萬至數十萬元,同時,牙醫系畢業後執業時,牙科醫生不必值大夜班,因此今年甄選入學像私立北醫、高醫、中國醫學大學的「牙醫」則呈現額滿。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326694.shtml 期許新署長�看齊楊志良 挑戰醫界沉痾
 
【聯合報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台北市)】2011.05.10 01:54 am
儘管我不一定都同意楊志良前署長一些對健保制度的看法,也不認同他提告媒體的作為。但是,以事論事,我認為他是一位很有擔當的署長,畢竟只有他敢挑戰醫界的陳年弊端與陋習。 台灣醫界BOT、外包浮濫的問題與去年楊署長所處理的,醫院以其與醫師不是雇傭關係為由,而推卸其為醫師繳交健保費的責任,並導致醫師逃漏稅的問題一樣,其實是數十年累積下來的沉痾。在醫界早已是半公開的秘密。只是積非成是,既然很多醫院都在做,是非就越來越弄不清楚了。 只是,台灣的政府從來不是主動發現問題,或在問題小的時候就去制止的機構,都要等到意外發生了(如公共安全問題),問題大到紙包不住火了,或有人舉發後,才不得不被動地去追查。 前述醫院未為醫師交健保費,醫師逃漏稅的事,如果沒有那位天真的小醫師去告發,衛生署也不會主動去處理。當官員從不主動發現問題來防範未然,而總是在事情爆發了,才忙著滅火,其施政品質不但不易提升,積弊陋習還會變本加厲。 很多時候,官員沒有看見問題,並不表示問題不存在,問題不嚴重。只是官員認為不看就沒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樂得不辦事而已。 署醫的弊案應該要追溯到衛生署是在什麼時候開了醫療儀器BOT、外包的「小門」。當民代、官、醫、商之間的利益衝突劃不清楚時,就製造了弊案的溫床。而且,BOT與外包就引導了醫療的商業化。廠商的目標是利潤的極大化,結果儀器的擴大使用、濫用就在所難免,不但病人不易避免接受不必要的醫療,付費的冤大頭還是健保局。但是最終的債主其實就是交付健保費的全國人民。 然而,衛生署修改署醫採購流程,改變院長遴選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BOT與外包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衛生署責無旁貸,應重新一一檢視現有醫療法,儘速修正不合時宜的條文。同時全面徹查全國大小醫院的BOT與外包實況,限時糾正多年來被衛生署放任的不當作業。 今天衛生署應該要處理署醫弊案及血汗醫院的沉痾,還是要推動醫療公司化,設立國際醫療專區,兩者孰輕孰重,將考驗邱文達署長的智慧。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144911 未盡告知義務 高院判醫賠643萬元 【台北訊】 2011/05/10台灣新生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76658/IssueID/20110510 延開腦害命 ●●醫院賠643 未告知急迫性害家屬誤判 醫負連帶責任 2011 0510日 蘋果日報 【賴心瑩、沈能元台北報導】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44867 稍做運動 也可預防大腸息肉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1/05/10台灣新生報 大腸息肉有時是癌症的前兆,只要有運動,就能減少大腸息肉發生。美國研究指出,即使每天只做一小時輕度運動,像在街頭散步、走路,或爬樓梯,也可以幫助降低大腸息肉發生風險。這項發表於「消化疾病周」學術研討會的研究指出,若能每天稍微做點運動,運動量不用太大,只要花一小時走路、爬樓梯,就可減少大腸息肉發生機率,運動對肥胖、過重的人特別有益。無論體重多少,只要有運動習慣,對身體都有好處,不只可預防大腸息肉,也可預防許多全身性疾病。研究作者尼爾森桑奇斯(Nelson Sanchez)表示,過重、肥胖的人特別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也很容易產生大腸息肉。美國追狐癌症中心醫學主任大衛溫伯格(DavidWeinberg)表示,運動是好事情,不管是對胖子、瘦子,或對任何族裔,都可幫助維持健康。共有近千人參與研究,各族裔都有,其中百分之二十點六是亞裔。研究中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過重,有近半數的人一周至少運動一小時。研究人員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一周運動一小時以上的人,有大腸息肉的風險為百分之二十五點三,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大腸息肉發生風險則是百分之三十三點二。如果運動習慣維持三年以上,對大腸保護效果更佳,大腸息肉出現機率會大幅下降。溫伯格主任解釋,運動或可幫助身體產生一些生理變化,許多研究數據顯示,肥胖和大腸息肉大有關係,運動可能是透過胰島素變化,改變身體運作,進而提升身體健康。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44869 大腸癌術後 多吃纖維質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11/05/10台灣新生報 大腸直腸癌病友在手術後幾個月,需要攝取一些纖維質,讓腸胃更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顏妙容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舉辦的衛教講座上提供「活力養生蔬果汁」食譜,幫助病友增加纖維質攝取。○○cc的活力養生蔬果汁包括西芹二十克、紅蘿蔔二十克、小黃瓜二十克、甜菜根十二克、苜蓿芽三克、牛番茄二十克、蘋果二十五克、芭樂二十克、鳳梨二十五克、柳橙二十五克、檸檬一小片,以及枸杞三克。先將鳳梨、柳橙、檸檬去皮後,切大丁備用,其他蔬果食材連皮切大丁備用,將所有食材洗淨後讓入果汁機,並加入一○○cc開水,就可打成三○○cc蔬果汁。顏妙容解釋,這些都不是寒性食材,一年四季都可飲用,不加糖,可以保留食物原味,每杯三○○cc蔬果汁可提供一份蔬菜和一份水果攝取量。顏妙容提醒,大腸直腸癌病友若是剛開完刀,或剛接受過治療,不適合食用高纖維、有渣的食物,所以不宜飲用「活力養生蔬果汁」,此時應該吃些流質食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不過每個人狀況不同,飲食最好諮詢專業營養師建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哲斌提醒,許多因素都會增加癌症風險,像高油、高糖、高熱量、低纖維飲食,或者食物受到農藥汙染、工廠廢水汙染,都會增加罹癌機率。食物儲存方法不對如放置過久、高潮濕場所、添加過量防腐劑,以及使用高溫處理過的油脂烹飪食物、食用烤焦食物,也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44860 糖尿病患睡不好 病情會惡化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1/05/10台灣新生報 糖尿病患者更要多注意睡眠。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睡眠品質很差,血糖會比較高,且糖尿病病情控制也會較差。研究人員將四十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與五百三十一位沒有血糖疾病者做比較,研究人員比較他們的睡眠品質與血糖濃度高低,也觀測他們糖尿病控制情形。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副教授克理斯汀紐森(Kristen Knutson)是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糖尿病患者如果睡眠品質很差,血糖指數較容易失控,沒有糖尿病的人,血糖變化則和睡眠沒有關係。這項研究已發表於五月號的「糖尿病照護」期刊。克理斯汀紐森解釋,睡眠品質差,也許對糖尿病患者衝擊更大。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糖尿病失控,而影響睡眠品質。未來需要更多研究,才能釐清因果關係。研究發現,有睡眠困擾的糖尿病患空腹血糖值會比睡眠正常者高百分之二十三,空腹胰島素濃度則高出百分之四十八,胰島素抗阻性更增加百分之八十二。研究人員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多注意睡眠品質,若有相關困擾,患者一定要求助專業醫師,以提升睡眠品質。另外,患者也要盡量紓解壓力,壓力過大,也會影響睡眠。       http://care.cdns.com.tw/20110510/med/jkbj/733780002011041915482679.htm 吃香喝辣,小心『火燒心』 中華日報《2011/04/19 15:48 �張仙平 一項針對全省北、中、南科學園區近 400名科技新貴所做的問卷調查指出,有 7 5的科技人自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且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常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脂食物,也因工作忙碌,不是吃太急太快,就是有一餐沒一餐。加上愛吃零食、宵夜及抽菸、飲酒、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性,讓原本是西方國家才容易出現的胃食道逆流疾病在國內盛行率愈來愈高。  胃食道逆流指的是胃或小腸內容物,如胃酸、膽汁、消化酵素等從胃逆流到食道中,造成食道的傷害。正常來說,食道和胃相接處有一道防止逆流的屏障-下食道括約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進食時,它會鬆弛使食物能夠進入胃部;不進食時,它則具有阻隔作用,防止胃內容物逆流至食道。  當進食量太多,超過胃部容量,或者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功能不全,胃酸和食物就可能逆流向上,強酸性的胃液進入食道而灼傷食道,造成傷害。  臨床上最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胸骨後疼痛、吞嚥困難。也可能因胃內容物混和胃酸跑到食道而造成反胃,並在口中產生酸或不好的氣味。另外比較少見的還有咳嗽、覺得喉嚨痛或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不但造成患者的不適,嚴重更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  胃食道逆流屬慢性疾病且復發率達 8成以上,大多數有症狀的病患必須長期治療,除了手術、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食用會降低 LES功能的食物,如:油炸或高脂肪食物、過多的酒精、咖啡因、胡椒、巧克力和抽菸。再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如:平常吃飯只要吃個 7~8分飽、肥胖者要適度減重、戒菸、睡前勿進食;進食後最好也不要立即平躺,以減少胃酸逆流,且躺臥時,頭部墊高 15~20公分為宜,另外,太緊身的衣物、皮帶會增加胃部壓力,使得胃酸逆流,需額外注意。如此才能有效改善患者不適,防止嚴重併發症產生。(作者係益富營養中心執行長)       http://care.cdns.com.tw/20110510/med/yybj/733400002011050920524777.htm 2分鐘就有1人死於子宮頸癌 中華日報《2011/05/09 20:52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每兩分鐘就有一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但一項「女性子宮頸癌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卻發現, 9成女性沒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4成不願施打疫苗,凸顯女性對於保護自我的憂患意識不足,誤認為年輕就是健康的本錢,忽略預防的重要。 中華民國防癌協會理事、台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昭源昨天公布上述調查結果指出,根據 4 6-20日針對 800名、 30歲以前的的女性進行的「子宮頸癌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結果,高達九成年輕女性認為早期子宮頸癌會有症狀產生,僅一成認為毫無症狀,凸顯出年輕女性認為無症狀發生即無罹癌危險。 黃昭源表示,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一, 20 25歲為人類乳突病毒( HPV)感染最高峰期,但其實女性終其一生都暴露在感染風險中。在全球,子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大主要罹患癌症,以及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平均每 2分鐘就有一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而在國內,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公布 97年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頸癌發生率近多年來始終為女性癌症的前五名。  由於年輕女性沒有建立應有的預防觀念,也因此間接導致抹片推展的困難,等到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或局部疼痛等異常症狀時,疾病恐已惡化甚至延誤了早期可治癒的最佳時期。 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曾志仁副院長指出,時代變遷、當然預防醫學要跟著改變,安全性行為的觀念與習慣務必從年輕起建立,抹片預防的觀念也務必從年輕起養成,女性感染 HPV5 10年的時間後,即將面對輕熟期多彩人生開始,也即將面對婚姻與家庭的建立開始,而在這時,也開始面對罹患子宮頸癌風險,因此預防的動作要趁早。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1051000071,00.html 婦癌防治-年輕、從一而終對子宮頸癌無免疫權 2011-05-10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如果媽媽有做抹片檢查,她就能陪我過每一年的母親節!」21歲的王小姐在母親節後泣訴,因為媽媽從來沒做抹片,等到出血就醫已經是子宮頸癌末期,才51歲的媽媽一個月多前離世,讓她過了一個寂寞又傷心的母親節。      王小姐昨天現身呼籲全天下的女性,一定要定期做抹片檢查,別讓她的不幸在其他家庭重演。      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表示,很多女性自以為性生活很單純,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不幸去逝的王媽媽就是陷入這樣的迷思,因為她一輩子的性伴侶就只有先生一人,她覺得根本沒必要做抹片,直到出血不適才就醫,但為時已晚。      根據一項針對30歲以下女性所做的子宮頸癌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顯示,9成女性沒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4成民眾不願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因為她們認為自己「年輕而不需要預防」。      曾志仁指出,年輕女性最需要預防的是子宮頸腺癌,因為它容易被篩檢遺漏,加上國人飲食西化,近年來乳癌、大腸癌都以腺癌居多,子宮頸腺癌十年前的發生率為5%,目前已躍升到17%,北歐國家甚至高達35%      女性一旦有性生活,一生中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機率為50%~75%,曾志仁提醒,預防腺癌要從年輕開始,30歲以前的女性應避免受病毒感染,30歲之後須靠定期抹片把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326651.shtml 子宮頸抹片 醫師:要深入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1.05.10 10:36 am
定期子宮頸抹片是篩癌利器,不過醫師提醒,近年發生於深處的子宮頸癌增加,抹片若不夠「深入」,恐有「漏網之魚」。女性朋友莫怕檢查人員用篩檢小刷,深入些才能發揮篩檢功效。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說,子宮頸抹片推動多年,唯近五年來,子宮頸癌仍名列十大癌症第五名,應該留意為何居高不下?現在子宮頸癌與以前哪裡不一樣? 他說,近年子宮頸癌有「內頸化」、「腺癌化」趨勢。子宮頸長三公分,過去子宮頸癌至少七成發生於外頸。抹片容易篩檢至子宮頸二公分處,再進去醫師看不見,也較易讓受檢者緊張。另外老年婦女子宮頸內縮,增加抹片困難度。近年抹片推行有成,外頸癌減少,但內頸處的癌症反而增加。 馬偕醫院婦癌科醫師張志隆說,發生於內頸處的子宮頸癌,的確不易診斷,且在子宮頸內管處多為腺癌。曾志仁說,台灣子宮頸腺癌在所有子宮頸癌的占比,十二年來從百分之五上升為百分之十七,新加坡、日本腺癌比例超過兩成,瑞士甚至達三成五,顯示腺癌增加,與西化飲食及肥胖也高度相關。 曾志仁以港星梅豔芳為例,原以為是初期子宮頸癌,卻在短短三年就離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未檢出在子宮頸內頸深處的侵襲腺癌。 曾志仁提醒,要預防子宮頸癌,應留意體重控制,三十歲前要避免人類乳突病毒(HPV)上身,包括不要過早有性關係及安全性行為。 三十歲以後則必須定期做抹檢,且篩檢時,不能只使用木棒,一定要動用到篩檢刷,才夠「深入」。 張志隆說,使用木棒能篩到子宮頸內外交接的「轉移區」,使用像牙間刷一樣的刷子,才能篩到子宮頸內管處;子宮頸並無感覺神經,其實並不會感到疼痛,女性朋友不必太擔心。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