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類固醇的作用

類固醇是類似腎上腺素的一種人造醇類藥物,也可說是荷爾蒙,有類似腎上腺素的作用,卻與腎上腺素的作用不一樣。它可使人產生興奮、亢奮的作用,食慾變好,精神變好,青春期的人吃了還容易長痘痘,失眠的人吃了容易睡不著,體力不好的人吃了變得充滿活力;它會反饋性的抑制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使人體正常荷爾蒙分泌減少,因此吃多了會干擾正常月經周期。但它最主藥的臨床作用是用來抑制發炎反應,因為效果實在是太好了,因此在發明之初就被稱為「仙丹」。


 


類固醇可使白血球製造的發炎反應幾乎完全消失,因此身體上任何炎症反應,只要用了類固醇,就不再發炎,什麼關節痛、氣喘、咳嗽,幾乎是一吃就好,但只是抑制發炎反應,因此藥效一過,所有的症狀重新返出,稱為反跳現象,所以類固醇的使用要一直用,如果有機會症狀緩解,才可能減藥或停藥。


 


類固醇最常用在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如關節痛、蛋白尿、肌肉疼痛等,但有些人對類固醇有過敏的反應,如一吃就睡不著、口乾舌燥、食慾變得超好、急遽肥胖等問題,此時西藥可用抗癌類免疫抑制劑去平衡,一方面降低類固醇使用量,避免類固醇產生月亮臉、水牛肩等脂肪移轉的問題,一方面此類抗癌藥可抑制身體的亢奮反映,讓生理運作回歸正常。中醫認為類固醇比較熱,常引發肺胃腎之火,最好的平衡藥物就是知母,它可消解類固醇的燥性,讓病人感覺較為舒適。


 


類固醇會使結締組織較為鬆脆,因此服用久了,皮膚會變薄,像一張透明紙,一捅就破的感覺;胃黏膜也會變薄,失去正常情況下對胃酸與胃蛋白酶的抵抗性,容易產生胃痛、胃潰瘍,尤其是氟化類固醇(甲基類固醇),此現象尤為明顯。避免之道就是改用非氟化類固醇,直接停用類固醇更好,胃痛的給予制酸劑,中藥常用的有如海螵蛸、海蛤粉、瓦楞子等等,可中和胃酸,並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類固醇還會產生嚴重的骨質流失現象,嚴重的會產生脊椎塌陷、髖關節壞死等嚴重併發症,解決之道惟有停掉類固醇,用什麼中西藥都效果都不佳,龜鹿二仙膠也沒用。不過有些疾病不使用類固醇會有立即生命危險,如紅斑性狼瘡、嚴重氣喘等,此時只好硬著頭皮繼續使用,「留人治病」,中藥也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常是緩不濟急,其他的免疫抑制劑毒性太大,真是被迫不得不面臨生死的問題。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本文作者: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