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老人之常見眩暈: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是什麼呢?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導致中樞性眩暈和老人眩暈之常見因素。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有二:一為內頸動脈系,負責供應大腦血液;另一為椎基底動脈系(包括椎動脈與基底動脈),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分支,頸部兩側的椎動脈,經脊柱通過枕骨大孔進入顱內。至顱內後,兩條椎動脈聯合起來,形成基底動脈。椎基底動脈系負責供應腦幹、小腦、丘腦、枕葉等重要構造之血流。這些構造與人體自主神經系統(如呼吸,心率等)、意識、協調、平衡和視力都有關係,所以當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時,就會產生相關之症狀。而造成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的最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常見在70歲以上之年長者。且此類病人易有反覆之短暫性腦缺血或小中風之發作。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此類病人的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改變、複視、手腳或顏面麻木、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眩暈、平衡困難。其他症狀包括突然之四肢無力、頭痛、噁心、嘔吐等。這類的眩暈較少出現耳鳴或重聽,但一旦出現耳鳴,常是兩側耳朵都有,且症狀可能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的危險因子是什麼?
    此類病人的危險因子常與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例如:【1】吸菸【2】高血壓【3】糖尿病【4】高脂血症【5】椎基底動脈狹窄【6】老年【7】性別(男性75歲前的風險較女性高,女性75歲後會有高風險)【8】家族病史【9】遺傳因素(如先天性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缺陷)【10】冠心病【11】已知有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或週邊動脈血管疾病之病史,風險更大

如何診斷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呢?
此類病人的診斷,可從病史、身體、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檢查來推斷。另外也需排除其他周邊性眩暈問題,如迷路炎、前庭神經炎、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在儀器的檢查方面,可透過頸部血管及穿顱超音波,來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另外,核磁共振影像(MRI)之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術(MRA)也可以用來判斷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的程度。電腦斷層血管造影術(CTA)具有評估椎基底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程度之高度準確性,但其輻射暴露和顯影劑的使用,在腎功能不全及年長患者須小心評估施行。

如何治療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呢?
此類病人的治療,包括確定及控制危險因子、生活習慣矯正、規則門診與藥物服用。若病人曾經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者,可藉由服用抗血小板凝集劑或抗凝血劑以降低未來中風的危險性,並遵照醫囑服藥、維持健康飲食及生活方式。若合併高血壓之患者可藉由飲食(避免高鹽之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及遵照醫囑服藥控制降低血壓。若合併糖尿病之患者,可藉由飲食(遵循少糖、少鹽、少油及多纖維之飲食原則)、運動和藥物配合控制,並定期追蹤血糖。若合併高血脂症之患者,需定期檢查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並接受適當藥物治療。若患者有抽菸習慣,應立即戒菸。

總而言之,台灣地區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在年長者中,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是常見之眩暈原因。若不及時察覺、診斷與治療,病人會是未來腦中風之高危險群。因此,對於家中年長者有疑似症狀,建議應帶至神經內科診治與評估,積極的將危險因子找出來,給與生活習慣矯正或進一步的藥物治療。
  

作者小檔案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基隆院區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神經內科、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兼任講師

專長:
腦中風、眩暈症、頭痛、各式神經酸痛疾病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 基隆院區神經內科 楊富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