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學新知 多用腦 防失智

五十歲的佐伯部長在工作上愈來愈容易遺忘人名與會議內容,連說話也漸漸不順暢;生活上則出現憂鬱、失眠的情形,後來甚至會迷路、幻聽,連個性都改變了。他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為了與疾病對抗,用了許多備忘錄來提示自己,但最後還是失去工作,也險些釀成火災。

這是電影《明日的記憶》中的情節,曾感動許多觀眾,卻也是在你我週遭愈來愈常發生的悲劇。時值9月21日世界失智症日,全民都應更加重視此一議題。

失智症是指因疾病失去記憶、語言、行為等功能,導致生活或工作上失去獨立的能力。由於病人會漸漸退化,終至無法生活自理,因而對病人與家屬來說,失智症會造成生活、經濟與精神上的偌大負擔。

一般人較為熟知的是老人失智症,但失智症病患不僅限於老年人,臨床上偶也可見到中年人的失智症。病人早期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如時常遺忘、無法學習新事物等,而且以近期的事物遺忘最為明顯。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10%有這種「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這是發展成阿茲海默失智症的高危險群,不可不慎。

要提早發現失智症,可以注意有無以下情形:

判斷力上的困難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
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有困難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處理複雜的財務有困難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如果出現以上一個或多個症狀,就應接受神經內科醫師診察,詳細評估。但須注意,部分失智症患者初期並無失憶症狀,而是表現出性格改變、語言不流暢、幻覺、不隨意運動、睡眠障礙等症狀,應提高警覺。臨床上,評估失智症的方法除了病史與神經精神檢查外,血液檢查與腦部掃描也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已知失智症的成因,除了阿茲海默症外,也可能是腦內腫瘤、腦中風、水腦等疾病,還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維他命B12缺乏或梅毒細菌感染等,也會影響認知功能,這些情況都可透過治療而改善,所以罹患失智症未必就束手無策,積極就醫仍是十分重要的。

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老人忘東忘西、行為脫序是正常的老化、退化,因而延誤治療時機。即使是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不論輕度、中度或重度,全民健保也有給付藥物治療,可延緩疾病惡化,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狀;而帕金森氏失智症也有健保給付的藥物可治療。

另外,失智症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症,若能接受治療,將可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家屬應多與醫療人員諮詢,了解失智症患者的照顧方法與社會福利。

要預防失智症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首先必須知道:高血壓、頭部外傷、吸菸、酗酒與濫用藥物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這些都是可以避免或治療的。尤其是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患者,應積極預防,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肪。

呼籲民眾,切勿聽信一些增加腦力或預防失智的偏方而胡亂用藥,繼續學習新知、多用頭腦,能夠增加腦能力,才是預防失智症的良方。
本文作者:耕莘醫院永和分院 神經內科 陳韋哲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