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有效防疫,聞「犬」不色變

最近一波狂犬病疫情,引起國人聞「犬」色變,如何正確了解狂犬病及預防,是大家關注的話題,藉由下列的內容,能解除不必要的恐慌,而達有效之防疫。

流行病學

狂犬病屬於麗莎病毒(lyssavirus)的第一型。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腦炎,一旦發病後,不論是在人類或是其他哺乳類,幾乎100% 會死亡。估計每年全世界有1000萬人接受暴露後的狂犬病疫苗注射。狂犬病是全球性的疾病,每年約有55,000死亡病例,其中大多數是幼童,又以15歲以下的男童是最高的危險族群。臺灣自1959年起不再有本土的人類病例。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13年公布在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花蓮縣臺東縣的部份鄉鎮的野生鼬獾身上和臺東市的錢鼠身上驗出了狂犬病毒。至102年8月13日為止,檢驗到帶有狂犬病的野生動物分布在大安溪以南的縣市。

傳播方式

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的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進入人體或被咬的動物。人類患者的唾液,淚液和腦脊髓液也會有狂犬病病毒,但是至今尚無人傳人的病例報告。但是曾發生病器官移殖,導致受贈者感染狂犬病而死亡的案例,也有受贈者因接受了狂犬病毒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療而沒有發病。蝙蝠群居的山洞或進行狂犬病毒培養的實驗室也有可能經由空氣傳染狂犬病,不過非常罕見。

潛伏期

狂犬病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最長在文獻曾有長達19年的潛伏期。75%得病者都在暴露後3個月內發病,只有5%在一年後發病。潛伏期的長短決定於以下的因素: (一)傷口嚴重程度,被深咬,多處咬傷且見血的傷口傳播的速度較快;(二)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三)傷口與腦的距離,在頭部被咬傷的傳播速率最快,上肢被咬傷的潛伏期小於下肢;(四)病毒株別;(五)病毒量;(六)衣服的保護程度;(七)被咬傷者的免疫力;(八)是否之前有接種過狂犬病疫苗。

發病症狀

患者在潛伏期是沒有症狀的,一但病毒傳到中樞神經後就會出現症狀。狂犬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熱、發冷、疲勞、厭食、嘔吐、等非特異性症狀,另外咬傷部位會出現異樣感或疼痛,持續2-10天後,80%的病患會進入2-7天的狂躁期。出現的症狀包括有幻覺,奇異的行為,焦慮,狂躁,咬人,自主神經失調,然後發展到麻痺、吞嚥困難,恐水症,病患剛開始會嚐試喝水,一但咽喉接觸到水後會引發咽喉部肌肉之痙攣,接下來甚至連聽到水聲或看到水都會引發咽喉部肌肉之痙攣。以及恐風症,像是提高床單這種會稍微造成空氣流動的小動作就會引發病人呼吸肌的痙攣。有20%的病人不是以狂躁來表現而是出現上行性的癱瘓.。也有少數病患同是有狂躁和上行性的癱瘓的表現。最後病患會完全昏迷,然後在2周內死亡。

預防方法

除了少數在實驗室工作的人員外,防止被動物咬傷是一般人最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原因,為減少風險,應不碰觸、逗弄野生動物,不帶家裏的寵物至森林以防止和野生動物接觸。一旦被動物咬傷時,疾管署建議遵循以下四大原則:
1.記:保持冷靜,牢記動物特徵。
2.沖:用大量肥皂、清水沖洗15分鐘,並以優碘消毒傷口,有效的傷口處理是最重要的步驟,可以減少90%被感染的機會。
3.送:儘速就醫評估是否要接種疫苗,目前疾管署是建議被野生動物咬傷後,接種5劑疫苗。如果是被鼬獾或臺東市的錢鼠咬傷,需另外使用免疫球蛋白。
4.觀: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若動物兇性大發,不要冒險捕捉。如果咬人的動物觀察10天後仍然是健康的,則可以停止後續的治療。

狂犬病雖然是致命的疾病,會給被咬傷的人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是只要能正確的處理傷口,高危險的暴露立即就醫,且於發病前接種疫苗,是可以達到接近百分之百防護效果的。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感染科主治醫師 劉元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