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止痛更治痛

慢性痛症困擾無數病患,西方治療法多以服藥止痛為主,但有些病人對藥物抗拒又或是因某些原因而不能使用止痛藥,便會嘗試尋找其他止痛方法。中醫對付痛症,不單「止痛」,更希望「治痛」。

慢性痛症的一般定義為持續三個月或以上的痛楚。都市人離不開下列幾種慢性骨關節痛症:頸椎及肩膊疼痛、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網球肘、腰背痛、坐骨神經痛、手或膝關節疼痛等諸症。長期痛症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可能引致焦慮症及抑鬱病,令生活質量下降。

常見慢性疼痛的根源
慢性勞損
人的骨關節就像機器一樣,長期的磨損會使關節內的部件受到損傷,其中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就是關節軟骨。軟骨過度磨損後,軟骨細胞減少,軟骨變薄,彈性下降,直至軟骨破碎。磨損還可使關節骨緣長出一些骨刺,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適症狀。由於磨損和負重易造成關節的退化性變化,所以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患骨性關節炎者較多。常年從事辦公室工作,不愛活動和姿勢不良的人,也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由此可見,過度勞動或是不愛活動都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退化性的變化
當我們年齡逐漸增長,人體各部分的生理機能也隨而退化。人到三十歲時身體各組織器官已經完全發育成熟,三十歲以後便開始老化,老化也就是退化性變化,不過在青壯年時期身體內的輕微退化性變化是不會被察覺到,但隨著日月的流逝,身體的退行性變化日益加重,老化到了一定程度時,就會明顯感到體力和精力不濟。

肥胖
肥胖者由於體重過高,增加骨關節的負荷,從而加重了骨關節的勞損,進而促進軟骨細胞萎縮和關節內骨刺增生,加速了關節的老化,人在發胖後,更不愛運動,亦加重了骨關節的老化。

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導致全身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骨關節也不例外,動脈硬化後,首先是心臟和大腦供血不足,同時也會使全身其他組織器官供血減少,進入關節滑膜的血液減少,營養物質也相應減少,進而出現滑膜液分泌下降,關節軟骨的老化問題就明顯加快。

不良生活習慣
生活方式不合理與痛症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愛靜不愛動的人,日常生活中不愛運動的人;長期從事固定姿勢工作的人,如文員、會計、打字員等;身體肥胖者,愛吃肥肉,少吃蔬菜水果,以及食量過大者;坐姿和站姿不當者。

中醫對痛症機理的認識
中醫認為疼痛是經絡氣血不和而成。「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其病因包括:
•感受外邪,阻閉經絡(要區分風、寒、濕、火等)。
•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足,脈絡空虛,筋脈失養。
•跌打損傷,損傷脈絡,氣滯血瘀。

中醫治療原則
以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治療原則包括: 
•解表散寒祛濕 
•運行氣血,通調經脈。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調節陰陽,補虛瀉實。

治療痛症除中藥內服外敷及針灸外,患者還可接受其他手法治療,如推拿、刮痧等,以達至治療疼痛之目的。
本文作者:翁霆耀(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