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天灸 不能治百病

有讀者打算做天灸療法,在某中醫師診所付費登記之後收到通知,以「天氣變化詭異,氣數反常,無法確定用藥」為由取消。究竟天灸使用的藥物會否受天氣影響?是否有不適宜治療的伏天?更重要是,是否人人都適合天灸治療?

天灸療法近年在香港備受追捧,參與的人遍及老中青,在六、七月時,隨便打開任何一張報紙,皆可看到大大小小關於天灸治療的廣告。天灸在香港流行不過是近十年的事,香港人對中醫有不解的崇拜情結,再加上天灸不是侵入性治療,甚至連藥也不需服,很容易便贏得巿民歡心。香港醫管局亦非常體貼巿民需求,2009年時轄下13間中醫教研中心皆推出天灸防治服務。

甚麼是天灸?
天灸是因傳媒廣泛報道後,由中國大陸傳到香港。

在中國醫書中有「天灸」這個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那時的「天灸」與現時的天灸在概念和治療上並不完全相同。南北朝時天灸亦是使用外用藥物放於穴位上作疾病治療,例如治療頭痛,但是完整地使用白芥子、細辛等藥物在三伏天中貼於穴位上這種冬病夏治的概念,則到了清朝才有系統性方案。

現時的天灸又名「發泡灸」,清朝初期醫學家張璐《張氏醫通》「夏季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敷於某些穴位,對防止哮喘有好處」可說是天灸治療最早的記載,至晚清名醫吳師機的《理瀹駢》,對天灸有更詳細及系統的論述。

作用機理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先有病才會見醫生,由醫生診斷患甚麼病然後處方藥物。中醫學的理念則講究「治未病」及標本同治,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強調「天人合一」及人與天時相應,在未病之前先做好防禦來避免疾病發生。天灸其實是藥灸療法,不需燒艾,亦不需用針,而是利用天時(伏天)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藥物,達到刺激穴位,由表及裡,循經絡到臟腑來調治氣血陰陽,扶正袪邪。對一些在冬天會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冬病」發揮在夏天防治的功能。

天灸治甚麼病?
巿面上很多關於天灸治療的廣告,有些幾乎說到能治百病。天灸雖好,但同一套方案卻不是甚麼病也能治。天灸治療特別適合一些體質虛寒的病人,例如怕冷、體質虛弱、精神欠佳、痰稀白、清鼻水之類體質偏虛寒的人。接受天灸之前,醫師會先分辨病人體質,以陽虛、易受風寒侵襲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最為適合,例如鼻敏感、哮喘、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因為天灸的特性及用藥都是對這類病者效果較佳。

天灸治療在藥物和穴位的選擇需兼顧治標與治本,常是利用藥物達到溫陽、驅寒、補腎、益肺、健脾的治本原則,以及通竅、止咳、化痰等治標效果。

有些機構近年推出痛症專方,說天灸可治療慢性疼痛、慢性胃痛或腹瀉,甚至亦有針對男性性功能障礙、尿頻之類,如果是治療不同症狀,所使用的藥物及敷貼的穴位必須按個別疾病及病人調整,傳統的天灸治療只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
本文作者:撰文:Donna 鳴謝:譚吉林(顧問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