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人氣

      5720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30324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224629 全球近300萬人不知染結核病 【中央社馬尼拉23日專電】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在世界結核病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警告,區內極高比率的結核病病患未被診斷出來,對於遏止結核病蔓延的目標構成威脅。根據世衛報告,全球每年約有900萬人感染結核病,其中約有30%沒有被衛生當局發覺及接受治療,將近300萬人。就西太平洋地區而言,每5名結核病患者當中,即有1人是未被發覺的潛在傳染威脅。3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世衛表示,結核病是全球單一病原引起最多死亡的傳染病之一,僅次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區內約160萬名結核病患當中,有93%居住在柬埔寨、中國大陸、菲律賓和越南,每年約11萬人因結核病死亡。報告說,西太平洋地區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有太多人身染結核病而不自知,這些人多居住在最貧窮、最弱勢的社區;此外,結核病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結核病多重抗藥性病例每年約增75萬人。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主任申榮洙說,「全球結核病治療與防治工作,也應納入訓練醫護人員如何有效查覺與治療每1名病患。」這項報告也指出,近年來感染結核病的病患有緩慢下降趨勢,使得在2015年扭轉結核病蔓延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尚未脫離軌道。世衛說,在1990年至2012年間,結核病死亡病例減少了45%     http://care.cdns.com.tw/20140324/med/jkbj/600000002014032318150633.htm 結核病年逾萬人 我列中度盛行國 2014/03/23 18:15》中華日報 中央社/台北 23日電 衛生福利部疾管署表示,台灣年有 1 2000名新發結核病患,每 10萬人 51.5例,屬中度發生率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 WHO)統計, 2012年全球有 860萬名新發病例, 130萬人死於結核病, 95%以上都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特別是在貧窮社區和弱勢團體,這也是 15-44歲婦女死亡的 3大原因之一。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長張峰義說,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屬全球性慢性傳染病,當結核菌進入人體後,不會立刻產生反應,約 95%患者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會因為身體免疫力所以不會直接發病。 不過,日後可能因再次感染而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只有 5%患者在第一次感染結核桿菌時,結核桿菌會透過血液與淋巴液造成肺結核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 結核病是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飛沫,若不小心吸入患者產生的飛沫,便可能感染。 結核病傳染途徑通常是發生在與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或親近接觸的人,與病患接觸時間長短、是否具有良好通風環境,也影響會不會被傳染。 結核病高盛行區發生率是每 10萬人口 75-500例以上、低盛行區是指發生率在每 10萬人口 6-7例,台灣年新發生個案平均 1 2000例,目前盛行率是每 10萬人口 51.5例,在全球中屬於中度盛行率國家。 張峰義說,結核病通報個案數目前仍高居法定傳染病第 1位,希望能將每 10萬人發生率降到 50以下,這也會讓國人威脅降低。 記者林相如/將軍報導  配合世界結核日,衛生局昨天在將軍區金興宮廣場舉辦「抗癆路上 與愛同行」宣導活動,除了相關宣導攤位外,也推出趣味闖關遊戲及有獎徵答,吸引不少民眾參加,大家透過遊戲對肺結核有更深入的了解,場面相當熱鬧。 三月二十四日為世界結核日,台南市衛生局特別舉辦相關的宣導活動,衛生局說,南市的抗核表現成效卓著,結核病確診病已低於九百例。 衛生局表示,肺結核、愛滋病及憂鬱症都是世界衛生組織列出的全球重大疾病,在縣市合併後,市府對肺結核的防治工作,除每年提供免費疫苗接種、照護及宣導活動外,也積極加強對結核病的個案管理,目前境內確診個案數已從一千多例下降到八八九例。 而昨天的宣導活動也結合社區資源,設置「健走顧健康」、「胸腔放大鏡」、「大肺王」、「健康宣導區」等攤位,以有趣的闖關遊戲和民眾互動,讓民眾瞭解正確的結核病知識;現場並有將軍國小的跳鼓陣、將軍國中的扯鈴、將軍社區發展協會及將軍關懷據點的舞動健康演出,內容精彩,獎品豐富,吸引不少參與,效果不錯。     http://www.udn.com/2014/3/23/NEWS/HEALTH/HEA1/8565964.shtml 世衛:肺結核潛在病患多
 
【聯合晚報中央社馬尼拉電】2014.03.23 02:47 pm
在世界結核病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警告,區內極高比率的結核病病患未被診斷出來,對於遏止結核病蔓延的目標構成威脅。 3成不知患病沒治療 根據世衛報告,全球每年約有900萬人感染結核病,其中約有30%沒有被衛生當局發覺及接受治療,將近300萬人。就西太平洋地區而言,每5名結核病患者當中,即有1人是未被發覺的潛在傳染威脅。 324是世界結核病日,世衛表示,結核病是全球單一病原引起最多死亡的傳染病之一,僅次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 區內約160萬名結核病患當中,有93%居住在柬埔寨、中國大陸、菲律賓和越南,每年約11萬人因結核病死亡。 報告說,西太平洋地區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有太多人身染結核病而不自知,這些人多居住在最貧窮、最弱勢的社區;此外,結核病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結核病多重抗藥性病例每年約增75萬人。 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主任申榮洙說,「全球結核病治療與防治工作,也應納入訓練醫護人員如何有效查覺與治療每1名病患。」 這項報告也指出,近年來感染結核病的病患有緩慢下降趨勢,使得在2015年扭轉結核病蔓延的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尚未脫離軌道。世衛說,在1990年至2012年間,結核病死亡病例減少了45%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224630 國健署推動母嬰健康政策 【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台灣出生率逐年下滑,是少數人口負成長國家,導致國家競爭力大幅減退,許多產業都陸續開始受到影響,國健署推動產前檢查、母乳推廣與性別平等政策,都是希望父母擁有正確知識,孩子能夠健康長大。衛福部國健署提供懷孕女性十次產檢,利用率高達九成四;全面補助孕婦乙型鏈球菌培養篩檢,一旦確定陽性,由院所提供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減少新生兒感染、住院、傷殘、或死亡風險,避免孩子出生後,馬上就受到疾病所苦。母乳是最佳的嬰兒食物,國健署努力推動母嬰親善認證醫院,通過數達到一百七十六家,出生涵蓋率約達八成,產後六個月前的母乳哺育率約達五成,高於世界平均三成七,趨近世界衛生組織十年後目標,提高嬰兒健康保障。前年國健署成立孕產關懷中心,提供免費資訊專線與網站,由專業團隊給予生產前後親子健康、母乳哺育指導、體重管理、身心調適、心理支持與轉介,每年諮詢與瀏覽量高達一百二十五萬人次,使用率相當高。六十年代初期,台灣孕產婦死亡率每十萬人口就有四十位,醫療技術與政策不斷改善下,終於在前年下降至八點五人,嬰兒死亡率也從每千個十五人,前年大幅下降至三點七人,四十年的努力,終於讓婦女與兒童健康夠大幅改善。       http://care.cdns.com.tw/20140324/med/yybj/733400002014032319282499.htm 嗜菸酒檳榔 嬰兒潮世代三高多 2014/03/23 19:28》中華日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生活習慣的好壞証實對健康有顯著影響,根據國內學者研究指出,台灣嬰兒潮世代比起其他世代,菸、酒、檳榔壞習慣多,易罹患血壓、血糖、血脂等代謝症候群。  台灣婦幼衛生協會昨天舉辦 50週年慶祝大會暨國際研討會,根據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邱月暇、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陳麗美等人會中發表的「台灣嬰兒潮世代的慢性病和生活型態分析」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 1946 1964年期間出生的這群嬰兒潮世代,比起其他世代,罹患血壓、血糖、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多出 23%  酒精、檳榔、抽菸的不良習慣,是癌症、肝炎、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這項分析研究報告以基隆、彰化、台南的世代研究,及 30萬人的社區篩檢資料交叉分析,發現老化本身就是危險因子,在 55歲以上的代謝症候群患者中,嬰兒潮世代占了將近半數。  同時,進一步分析生活習慣差異也發現,嬰兒潮世代雖然水果、蔬菜、牛奶的攝取頻率都超過前後世代,尤其吃水果的頻繁程度比其他世代的高出約 5成,也較常運動,但有喝酒、嚼檳榔、抽菸的不良習慣的比例,也比其他世代多。另外 36 44歲嬰兒潮末班車也常喝咖啡,攝取頻率比非嬰兒潮世代高出 1 8  研究也顯示,酒精、檳榔、抽菸的不良習慣每一個都會影響壽命,對於 55 64歲的嬰兒潮世代,曾經抽菸、飲酒、嚼檳榔者,死亡風險會比非嬰兒潮世代分別增加 75% 18% 33%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24618 蘿蔔腿成因複雜雕塑需賴專業評估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春裝上市,很多女性穿上粉嫩洋裝,展現下半身曲線,又擔心蘿蔔腿外露,想接受醫美治療,卻又以為光靠抽脂、溶脂就能解決所有蘿蔔腿困擾。腿部雕塑專業醫師劉永麟表示,蘿蔔腿主要分為三大類型:肌肉型、脂肪型與水腫型。大多數人是混合類型,若只針對單一成因做治療,效果常不理想,可以考慮採用複合式療程,較能真正改善小腿粗細與線條不完美的問題。傳統治療肌肉型蘿蔔腿方式是以開刀切除小腿肌肉,劉永麟醫師分析,這種方式不但傷口大,且容易有小腿無力的副作用。後來演變以RF電波導入小腿內層肌肉,阻斷上游運動神經,讓腓腸肌逐漸縮小,但有可能因運動性代償作用造成肌肉變形。目前較新型治療方式,除了阻斷小腿下游神經分支讓小腿神經萎縮,改善蘿蔔腿,並會按比例燒除小腿兩側多餘肥厚肌肉群,以修飾整體腿型。若是伴隨脂肪型蘿蔔腿,除了以上述的療程來治療外,通常還會再輔以減少脂肪的療程一併改善。劉永麟醫師表示,過去較常使用抽脂或雷射溶脂等方法,而目前較新的方式採則用非侵入式的減脂療程,不但效果較為顯著且沒有傷口,相較安全性更高。劉永麟醫師進一步表示,水腫型蘿蔔腿是因為淋巴代謝不良,導致水分滯留於下肢所導致的蘿蔔腿。這時需合併使用加強水分代謝的療程,才能真正解決蘿蔔腿困擾。另外,民眾若想治療蘿蔔腿,一定要慎選醫療院所、專業醫師,並經過審慎評估。若醫療院所設備老舊、不足,不但治療效果不彰,且可能引起感染、燒灼傷等問題。另外,凝血功能異常、嚴重糖尿病患者暫時不宜接受上述療程。除了蘿蔔腿之外,靜脈曲張也是腿部常見的另一個困擾。靜脈曲張患者容易出現腿部發麻、腫脹、搔癢、疼痛等症狀,腿部外觀也會受到影響,出現如藍色蜘蛛網般的突起。楊婉菱醫師指出,以往治療靜脈曲張通常採用傳統抽除術、靜脈內雷射治療或是微創電波等治療方式。楊婉菱醫師表示,現在專業院所會依患者靜脈曲張症狀輕重程度做評估,除了以微創電波,並適當搭配新式微切口抽除術、注射法或是體表雷射治療等輔助療程,更能提升改善效果,幫助解決靜脈曲張問題。由於治療時傷口較小、較不痛,復發率較低,多數人治療後稍作休息便可行走,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患者也多些新選擇。楊婉菱醫師強調,治療靜脈曲張過程中最怕挑錯血管,因此最好以即時血管定位系統將皮下血管結構、血流影像投射於皮膚表面,醫師可以依據血管、血流情況做調整,讓治療更精準,也更有效率,且可以減少副作用風險。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24619 子孫袋裡摸不到蹺家蛋蛋為隱睪症 【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最近有多位役男體檢,醫師在子孫袋(陰囊)裡摸不到該有的兩顆,緊張地到門診複檢。衛福部新營醫院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潘正欽表示,隱睪症發生是因為睪丸算是搬遷到陰囊定居的外來住民。胎兒時期男性睪丸最初是在膀胱附近的後腹腔形成,在內分泌作用及睪丸繫帶牽引下,才由後腹腔壁逐漸沉降至腹股溝,直到出生前才穿過腹股溝正式進入陰囊。如未正常降落在陰囊內就是所謂的「隱睪症」。隱睪症不少見,足月生男孩約有2%發生率;早產兒因在胎兒出生時睪丸還未進入陰囊,也可能與早產兒本身發育未健全有關,所以早產兒較易有隱睪症。潘正欽指出,陰囊內溫度比腹腔內溫度要低12,有利男性賀爾蒙製造及精子生成,睪丸細胞長期處在高溫下易產生突變,是隱睪症病人必需接受睪丸固定手術治療主因。大部分隱睪症治療的手術時機是1歲左右,最慢在兩歲前一定要動手術,一般常在國小入學健檢,甚至兵役體檢才檢查出來多己錯失治療良機。潘正欽指出,DIY診斷非難事,家長在替嬰幼兒洗澡時,睪丸在熱溫下易掉入陰囊內更利於檢查,如有疑問應儘早請教泌尿專科醫師,免得影響小孩的一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65496.shtml 體外震波治不舉 最快年底上路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新北報導】2014.03.23 03:52 am
不舉,用「震」的也能治。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泌尿科醫師杜元博,從國外期刊發現以低能量體外震波刺激,對不舉男重振雄風有所幫助,最快年底就能提供此醫療服務。 據調查,國內男性一到兩成曾罹患攝護腺炎,若未治妥恐變成慢性攝護腺炎;杜元博表示,攝護腺炎不難治療,但若變成「慢性攝護腺炎」,恐喪失性功能。 慢性攝護腺炎的病因,學界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醫師皆會「多方投藥」並配合攝護腺復健,卻仍舊無法解決患者不舉問題。 杜元博表示,三年前以色列醫學界發表體外震波術直接刺激陰莖的報告,發現能有效促進陰莖血液循環,甚至讓陰莖血管增生,讓男性不必再仰賴藥物,即可從體外治療。 他說,過去運用在骨科的低能量體外碎石震波術,有國外泌尿科醫師開始研究,認為這項技術不僅能改善排尿疼痛,性功能還能從「嚴重」轉變成「正常」。 杜元博已將該研究提交至台灣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審查,最快年底三重院區就可提供體外碎石震波術治療慢性攝護腺炎。 杜元博表示,低能量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不舉的療程,需要四到五周,一周打兩次,每次收費約兩千餘元,至少要完成五周的療程,才有望「重振雄風」。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24620 脊椎骨關節受傷造成下背痛、四肢無力 【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很多婦女長期使用不當力量進行家事打掃工作,常常易造成脊椎骨關節受傷不適。衛福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指出,因姿勢不良造成下背疼痛、四肢無力案例越來越多,呼籲常固定姿勢做家事的婦女要小心,出現不明原因疼痛及早向醫院求助。台中市一名六十歲王姓婦人三十多年來都以蹲姿洗衣服、擦地板,長期造成脊椎骨關節滑脫,二年前開始感覺「麻、痛」,今年初疼痛狀況加劇,前往醫院求診。神經外科主任鍾偉安檢查發現,王婦的腰椎第四、五節處,已達二度滑脫。經利用第二代的微創手術器材將關節脫落處釘入骨釘固定,完成手術後,以美容針縫合傷口,幾乎看不出動過手術,與傳統需切開患部大傷口方式,疼痛、傷口較小,術後感染率也低。醫師說,台灣其他多數婦女都跟這名婦女一樣,一肩挑起家務,她習慣長期以蹲姿做家務,不知不覺中,脊椎骨關節滑脫,二年前開始感到麻痛,疼痛感從腳一直延伸到臀部,痛得受不了。醫生原建議王姓婦人用背架,接受復健和藥物等不開刀的保守治療,但她姿勢未調整,年初下背更痛,合併下肢無力、跛行,院方評估需進行「微創手術」。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24622 麻醉止痛藥用量日增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濫用麻醉性止痛藥一旦遭,成癮問題為隱憂。研究顯示,麻醉性止痛藥的處方日益增加,過去十年間增加約兩成。美國急診科醫學會發言人萊恩·史坦頓表示,大部分的疼痛可以藉非類固醇止痛藥、乙醯氨酚等解熱鎮痛劑便可緩解,不需要麻醉性止痛藥。研究成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傑西·派恩斯指出,許多急診醫師因為想要滿足病患快速、強力止痛的需求,加上病患常對醫師施加壓力,所以這類藥物的處方量在美國日益增加。十年來這類藥物處方量明顯增加,研究已發表在美國急診醫學會期刊。萊恩·史坦頓指出,對骨折疼痛或腎結石造成的嚴重絞痛,開予麻醉性止痛藥,並無不當,但一般拉傷、扭傷,通常不必開出強力止痛藥。傑西·派恩斯教授說,短期使用麻醉性止痛藥成癮機率不高,但處方量增加值得留意。對下背痛與頭痛來說,麻醉性止痛藥效果也不好。醫師表示,有些患者長期有下背疼痛的困擾,一直靠止痛藥度日,就醫發現下背周遭經敲擊後感受明顯的疼痛,才懷疑病情不單純,詳細檢查之下,才發現是遭到感染,止痛藥無法徹底治療,患者服用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即獲改善,疼痛感亦降低。下背痛除了可能是骨骼與肌肉問題外,背後原因能是內臟器官發炎結石、帶泌尿道感染皆為可能因素。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24623 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 為兒童罕病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2014/03/24台灣新生報 兒童「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是罕見疾病,發生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成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建旭指出,全國18歲以下兒童每年約有1015例新病例,此病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可以多種不同的面貌出現,若未適當治療嚴重者會威脅到生命。陳建旭主任說,兒童「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常見侵犯部位有:皮膚、骨頭(尤其頭骨侵蝕、脊椎骨侵蝕或骨折等)、淋巴腺等等,有些甚至會侵犯內臟(肝、脾、肺、骨髓)、腦(尿崩症、內分泌異常),常見臨床表現以局部骨頭疼痛、皮疹、淋巴腺腫大等。成醫近20年來共診斷了22名病童,依發病比率而言,男稍多於女,年齡分佈則以學齡前為主。臨床表現以單一組織系統居多,其中又以侵犯骨頭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有40%的病童有脊椎骨頭侵犯,22%有顱部骨頭侵犯,只有少數在診斷時就有多種系統侵犯。陳建旭表示,成大醫院這群病童無疾病復發存活率約為80%(4例有疾病復發),但整體存活率約在95.2%,這與全國之比率接近,但要及早就醫、診斷,並長期追蹤。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323/35719581/%E9%BB%8F%E7%BE%8E%E7%94%B2%E6%9F%93%E8%8F%8C%E5%B0%91%E5%A5%B3%E6%88%AA%E6%8C%87 黏美甲染菌 少女截指 指甲膠害腐爛 醫:有傷勿黏 20140323 蘋果日報 【張翠蘭綜合報導】英國17歲少女葛林納威為了愛美,購買指甲膠自行在家黏假指甲,導致一枚指甲嚴重感染而腐爛,最後被迫截掉手指頭。國內醫師提醒,若指頭有傷口或破皮,最好不要黏假指甲,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在酒館工作的葛林納威(Sarah Greenaway),最近在南威爾斯的連鎖藥妝店Boots花約162元台幣購買一款「百老匯」快乾指甲膠(Broadway Nails Jet Dry Nail Glue),再用家裡的假指甲,為指甲換上美美的外衣。結果隔天右手食指頭劇痛,拆掉假指甲後發現指頭顏色烏青。  切掉一部分指頭 葛林納威去醫院掛急診,但吃抗生素仍無效,趕緊動手術。她回憶說:「真是很嚇人,我痛到直哭,很可怕。」醫生在1小時手術中,切開她已腐爛的手指頭,徹底清除惡菌,幸好最後只被切掉一小部分指頭。  考慮告黏膠廠商 葛林納威說:「無法理解為何手指頭會感染如此嚴重,可能是指甲膠有問題,我考慮提告。」Boots發言人回應:「這是製造商的問題。礙於顧客可能採取法律行動,目前無法評論。」美容皮膚專家明斯稱,也可能是準備工夫沒做好,「若膠水沒有完全黏著,或指甲在上膠前潮濕,就易感染。」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長祐昨表示,未接觸過國內有類似病例,但提醒若手指頭有傷口、濕疹、脫屑或破皮等狀況,最好不要黏假指甲,以免增加受感染風險,且應避免塗指甲油,預防出現過敏刺激等反應。        http://care.cdns.com.tw/20140324/med/yybj/810030002014032317482901.htm 心律不整年輕化 嚴重恐猝死 2014/03/23 17:48》中華日報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心律不整佔台灣 80歲以上人口的 10%,但隨著社會壓力劇增,不再侷限於老年人,心律不整是因為心臟的竇房結不正常的放電,引起心跳過快或過慢,嚴重者可能無預警猝死。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科醫師黃炳賢表示,心律不整分為遺傳性與後天性,多數是後天因素引起,例如心血管疾病與三高患者皆屬高危險群,心律不整患者容易心悸,若發生心悸頻率過高或暈倒時,須儘速就醫,目前診斷心律不整會利用 24小時心電圖來監測心跳,確診後先以藥物穩定病情,嚴重者則使用植入式心臟去顫器治療,透過心臟去顫器對心跳監控並適時放電,調節心跳回到正常頻率。  黃炳賢說,隨著科技進步,心臟去顫器體積也越來越小,大大降低患者不適感,新式的DF4系統去顫器已通過健保給付,為確認裝置維持最佳狀況,建議患者定期回診,配合醫師建議,適時調整心臟去顫器功能設定。  黃炳賢提醒安裝心臟去顫器患者,適度運動與健康飲食是穩定病情關鍵,避免接近高壓電廠與發電廠,以免發生儀器訊息干擾。       http://care.cdns.com.tw/20140324/med/jkbj/090000002014031419074852.htm 乳房纖維囊腫 好發35~停經期 2014/03/14 19:07》中華日報  門診中因乳房疾患前來求診的女性患者不少,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例如乳房纖維囊腫、乳房纖維腺瘤、乳房水瘤等,雖然是良性,但大家都會擔心,是否會變成惡性腫瘤? 乳房纖維囊腫疾病又稱慢性囊腫性乳腺炎,顧名思義為乳房有纖維化及囊腫變化,它並非代表某種特定乳房疾病,而是代表包含多種乳房病理組織學形態或臨床上症狀,理學觸診的總稱。病理組織呈現末端乳管或乳小管產生不等程度小水囊,水囊及乳小葉內間質組織發生纖維硬化的情形。 乳房纖維囊腫好發於 35歲至停經期左右年齡群,當然也可能發生於年輕女性身上;文獻上有高達 80%成年女性有此變化,因為絕大多數停經前婦女,在月經週期時乳房多少會有此症狀產生,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卵巢分泌過多動情激素及黃體素不足有關。 臨床症狀多以乳房疼痛,腫塊表現,疼痛可能在局部或廣泛的範圍,常見兩側性發生,尤以乳房外上方更明顯,亦可只發生單側。通常在月經前 3 4天或一週時症狀最顯著,而隨月經後症狀緩解,極少合併腋下淋巴腺病變,故若發現乳房腫塊合併有腋下淋巴腺腫大時,須格外注意乳癌的可能性。乳房纖維囊腫並不會增加得乳癌機會,但若乳房切片病理組織報告為不典型增生型則罹患乳癌的危險大為增加。因此,若家族中有乳癌病史加上乳房切片報告屬於不典型增生型的患者,值得提高驚覺,因為該類病例屬於易得乳癌的高危險族群。 中醫治療乳房纖維囊腫主要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疏肝理氣改善乳房疼痛,方以加味逍遙散為主;軟堅散結以改善硬塊,方以散腫潰堅湯為主;清熱解毒改善發炎,方以五味消毒飲為主;活血化瘀可改善乳房循環,減少疼痛,改善硬塊,方以血府逐瘀湯為主。單味藥如:丹參、別甲、夏枯草、蒲公英、皂刺、連翹 .....等皆有助治療本症。針炙局部硬塊,亦有助腫塊消除,小針刀亦可派上用場,改善乳房纖維化硬塊。平常做做乳房按摩,有助本病緩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http://care.cdns.com.tw/20140324/med/jkbj/600000002014032318140365.htm 黃斑病變 中醫藥療效近8成 2014/03/23 18:14》中華日報 中央社�香港 23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的治療發現,中醫藥治療視網膜黃斑病變的有效率近 8成。 據公布,學院方面取樣臨床研究來自 74名患有視網膜黃斑病變病人,他們自 2011年在其轄下診所求診。 黃斑是視網膜的一部份,位於視網膜的中心位置,是視力最敏銳的部分,布滿視覺感光細胞,主要負責中心視力和分辨顏色的功能。 學院指出,從中醫學角度看,黃斑與脾、心、肝和腎有密切關係,患有視網膜黃斑病變的病人會出現黃斑水腫和滲出或出血、組織萎縮變性的症狀,中心視力會變得模糊,影像會變形、變大或變小,甚至影響分辨顏色的能力,嚴重者更有機會永久喪失視力而致盲。 學院臨床部訪問學者劉鑫日前說,中醫學認為黃斑屬脾,因此視網膜黃斑病變多由於脾、心臟腑功能失調等問題所引致,辨證治療因人而異,一般會以健脾化痰、利水滲濕、涼血散瘀、祛瘀散結等中藥處方治療。 這次臨床觀察顯示, 41人接受中醫藥治療後,療效顯著,患者視力提高兩行或以上(根據國際標準視力表),眼底水腫滲出、出血面積減少 75%以上。 此外, 16人被評為有效治療,即患者視力提高一行以上,眼底水腫滲出、出血面積減少 25% 75%之間。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40323/35718489/%E5%88%A5%E9%A4%B5%E5%AD%A9%E5%AD%90%E5%90%83%E6%AF%924%E5%A4%A7%E4%BF%9D%E5%81%A5%E5%93%81%E8%A7%A3%E6%9E%90 別餵孩子吃毒 4大保健品解析 20140323 蘋果日報 鈣質、益生菌、魚油、綜合維生素,是兒童常見的營養保健品,小兒科醫師盧英仁提醒,幼兒應慎用,以免造成肝腎負擔;營養師程涵宇也表示,幼兒耐受性跟成人不同,如要補充應更小心。以綜合維生素為例,要注意多種脂溶性維生素等是否符合該年齡的建議攝取量,以免過量造成中毒。報導林明佳 攝影吳朝奎 部份圖片資料照片 小朋友有無必要吃保健品?盧英仁醫師強調,1歲以下不建議吃,至於1歲以上的健康寶寶,也不鼓勵,因只要做到飲食均衡、不偏食,就可攝取足夠營養;除非孩子為早產,或有地中海貧血、皮膚過敏、嚴重偏食、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等,才需考慮額外補充保健品,食用前也最好先諮詢兒科醫師或營養師。  綜合維生素 注意劑量<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